首页 热点评论

【丝路话语】绿富同兴,甘肃汇聚强大的生态治理合力

2025-08-19 17:34 来源: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作者: 张忠德

张忠德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民勤县380公里绿色锁边带成功闭环,风沙口被牢牢锁住;古浪县239.3万亩沙化土地全面完成治理,成为全国典范。这些成果,正是甘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嘱托的生动体现。2024年9月13日,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甘肃正以实际行动作答,既要筑牢生态长城,更要探索生态富民的中国式治沙新路。

这是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生态长征,也是系统治理辩证法的生动实践。甘肃,这个荒漠化面积占比超过45%的省份,其生态治理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黄河的安澜与北方的气候格局。面对浩瀚沙海,甘肃摒弃了简单的“向沙漠宣战”思路,转而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治理体系。河西走廊上,光伏板与梭梭林交相辉映,既发电又固沙;黄河“几字弯”处,淤地坝与梯田构建起水土保持网络,有效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这一系列本土智慧如“民勤模式”“环县模式”,打破了“治理-破坏-再治理”的恶性循环,生动诠释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科学理念。

科技为绿色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理念变革。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黏土沙障+梭梭”技术治理流沙50多万亩;航天宏图的卫星遥感系统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防护网,让防沙治沙更加精准高效。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打破了“治沙就是种树”的传统观念,更将中国治沙技术打包成“中国方案”,输出到中亚、非洲等地,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的“能源+生态”模式,以及“三北”经济林的发展,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逻辑的生动实践。

绿富同兴,书写生态民生答卷。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用青春和汗水筑起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生态长廊,并依托这片绿洲发展肉苁蓉种植、沙漠旅游等产业,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致富。甘肃还积极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打通了“保护者受益”的良性循环。从“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到林长制考核权重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力量汇聚成强大的生态治理合力。黄河流域水质连续9年保持Ⅱ类,正是这一合力的生动写照。

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彰显甘肃干部群众“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当下,“绿满陇原”行动遇上“双碳”战略,“三北”工程邂逅乡村振兴,甘肃生态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河西走廊风沙线上,新的绿色传奇正在书写;敦煌文博会会场外,流动沙丘已被灌木林定格成生态画卷。甘肃探索的治沙致富协同路径,有望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更具生命力的中国方案。

大漠孤烟直的苍茫终将褪去,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渐次归来。甘肃用行动证明,生态安全屏障不是静态防御工事,而是动态发展的绿色引擎。如同“三北”工程中深扎根系的梭梭,今日的坚守,正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