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张掖: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书写绿色发展新篇

2025-08-21 17:35 来源: 张掖日报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掖篇章

张掖: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书写绿色发展新篇

记者 贺承冬 刘秉刚

张掖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为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

临泽县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荣获2022年绿色亚太环保成就奖;

……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眼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一总两分”目标,始终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张掖对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贡献,突出祁连山、黑河和北部防风固沙带三大重点,全力做好护山、节水、治沙、碳汇文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持续巩固祁连山生态保护成效。全面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179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任务。按照“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人工修复”要求,搬出并妥善安置保护区核心区全部农牧民和缓冲区三分之一农牧民,实施草原封禁保护1740万亩、占总面积的58%。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和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推动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林长制责任追究办法,构建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生态环境法治体系。深入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和“守护”祁连山专项检查行动,全面深化祁连山保护区历史遗留无主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强化水电设施下泄生态流量和旅游设施项目日常监管,加强保护区外围区域生态环境排查整治,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教科书从“本科生”升级为“研究生”、打造“国家级”博物馆。建成“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张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获评“全国智慧环保创新案例”,每季度对祁连山保护区开展1次卫星遥感对比分析和日常检查,每半年开展1次巡查,为打造全国生态保护与治理典范提供信息化技术保障。

——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连续25年完成黑河分水国家战略任务,累计向下游下泄水量285.83亿立方米,下泄水量占来水总量的61.29%,下游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常年保持在35平方公里左右。深入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印发《中共张掖市委关于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打造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标杆的决定》,启动建设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推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科学配置水资源,稳步调整用水结构、产业结构,有序压减用水总量。深化水权、水价、水管体制“三项改革”,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7家,打造各类节水载体109家,6个县区全部建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10个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之一。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47.06%,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4%。设立水权交易中心21个,开展水权交易2248宗5803.06万立方米,6县区全部完成地下水水价调整。

——稳步提升黑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积极推进黑河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保护区内城市建成区、所有村庄和98.3%的基本农田及耕地等纳入调出范围,优化调整方案已通过国家林草局等部委联合审查待国务院批复同意。总投资3.5亿元的《张掖黑河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1)》和《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修复方案》通过国家林草局评审,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双重”规划“三北六期”工程规划,申请中央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370万元,获批下达首批投资2586万元。严格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恢复湿地11.5万亩,封滩育草9000亩,疏浚水系20多条37.6公里,全市湿地保有量保持100%,入围全球第8批、全国第49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全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一期),累计完成投资57.06亿元。争取实施总投资2.1亿元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项目7项,祁连山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性增长,水源涵养功能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先后实施总投资165亿元的138万亩国家储备林等重大生态工程,五年投资27亿元、完成营造林221.8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4.6万亩、总量达520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5%。聚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五年来治理退化草地753.5万亩,综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22.8万亩,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9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较第四次荒漠化监测减少107.4万亩、51.2万亩,面积和程度呈现“双减双降”态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临泽县小泉子治沙试验站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纵深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市区空气质量连续九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连续六年排名全国前列,土壤环境安全可控,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对保护区外围区域矿产企业、水电水利项目、旅游景区、饮用水源地、重点排污企业等进行排查整治,矿山整治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引水式电站生态基流足额下泄,旅游景区环境卫生、河道采砂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增幅低于国家和省上控制指标,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土壤环境质量达到清洁等级。全力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废旧农膜回收、秸秆饲料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均达85%以上,尾菜综合处理利用率达84.45%。大力开展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美丽乡村和“清洁村庄”等创建行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省级“清洁村庄”,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17个,创建省级“和美乡村”8个,实现生态之美的华丽转变。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按照“摸清本底、设计路径、搭建平台、探索交易、加速转化”思路,建立“资源核查——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反哺产业、生态”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闭环机制,形成“一组一院三中心六机制”张掖模式,2021年、2022年张掖市GEP总值分别达2339.41亿元、2331.28亿元,获批发布生态资产价值评估——GEP核算技术规范。率先在全省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建成投运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实现35.1万亩林地和400万亩草地碳汇交易,成为西北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均交易成功的城市。挂牌首发祁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推出“GEP贷”等金融新产品和“碳普惠+募资造林”等投资新模式,“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绿水青山“好颜值”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正以生态为墨、以行动为笔,在河西走廊的壮阔画卷中续写绿色传奇。这里,祁连山的雪线勾勒出生态文明的永恒坐标,黑河的碧波倒映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景,沙漠的绿洲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持续深化,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张掖必将以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坚实担当,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