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甘肃努力“做好‘土特产’文章”
□ 张忠德
夏末秋初,陇原大地传来丰收喜讯:上半年“甘味”农产品销售额达154亿元,同比增长13.3%。这份亮眼成绩,展现了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也是甘肃儿女牢记嘱托,将“寒旱”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有力见证。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这为甘肃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干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一年来,甘肃深入贯彻指示,深挖本地资源,把“寒旱”自然劣势转化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甘味”品牌,踏上“甘味出陇”“甘味出海”的新征程。
“甘味”品牌的崛起,源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甘肃深居内陆,干旱少雨、气候寒冷曾制约农业发展,但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污染少的环境,却孕育出花牛苹果、高原夏菜等独特品质的农产品。省委、省政府敏锐捕捉这一优势,率先构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让民勤蜜瓜、武都花椒等过去的“土特产”,通过品牌化运作成为市场“香饽饽”。这正是总书记倡导的“做好‘土特产’文章”的生动实践。
一年来,甘肃品牌建设成果丰硕。已构建起由1个省级“甘味”公用品牌、60个市县区域公用品牌、650个企业商标品牌组成的完善矩阵。“定西马铃薯”“静宁苹果”等11个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品牌培育计划,“甘味”品牌连续四年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称号。“甘味”农产品凭借过硬品质和特色,从陇原大地走向全国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
“甘味”畅销,背后是一套组合拳的有效发力。渠道建设上,线下98个展销中心覆盖全国,82个高铁机场专柜、101个景区专区构成便捷消费网络;线上30个电商平台、6大主流平台旗舰店、2000余个企业专营店搭建数字营销矩阵。品质管控上,《甘肃省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管理条例》实施,建立“五有三无”标准体系,确保产品源头可溯、品质可靠。政策支持上,专项债倾斜、产业基金设立等举措,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这些系统性工程,共同托举起“甘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尤为可喜的是,“甘味出海”正成为新亮点。今年1至7月全省出口鲜冷藏蔬菜1.3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天水市出口额同比增长超33倍。兰州海关开辟“绿色通道”,实行“5+2”预约查检模式,确保农产品“零延误”出海。甘肃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寻找新坐标,实现发展维度的提升。
“甘味”产业前景广阔,但品牌建设仍需深化。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破解流通瓶颈。推动“农业+文旅”融合,借助敦煌、麦积山等文旅资源“以旅带销”;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探索“甘味元宇宙商城”等新业态。还要深化国际农业合作,让更多“甘味”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走向全球市场。
从黄土高原到秦岭山麓,从河西走廊到陇南山区,“甘味”品牌已成为甘肃农业的新名片。只要找准路径、持之以恒,曾经的发展短板就能转化为后发优势,传统农耕土地也能长出现代农业的参天大树。循道而行,方能致远。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满载希望的“甘味”列车必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