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县域 促提升】高台:公司化运营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高台县宣化镇上庄村“弱水蒹葭”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文中图片均由高台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通讯员 田睿峰 许博
初秋,祁连山下的高台县产业兴旺:骆驼城镇前进村村集体公司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南华镇南岔村里,游客们拍照打卡、充电休整;宣化镇王马湾村面粉加工坊内,电动石磨马力十足、加紧生产……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的热潮席卷乡村大地。
今年以来,高台县42家村集体公司实现营收2430万元,昔日的经济薄弱村正在加速蜕变,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被逐步激活。
“现在成立了‘村企’,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能带动村民务工!”骆驼城镇新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多俭的话,道出了村级集体经济“蝶变”之因。
此前,部分村集体存在“资源沉睡、动力不足”的困境。近年来,高台县以党建为引领,锚定“公司化运营”改革方向,构建“政府引导、镇村主体、市场运作”模式,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扩面提质增效”行动。
新建村投资近300万元成立了高台县旺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一条年产能达5.5万卷滴灌带、1万卷PE软管加工的生产线。公司第一个生产周期便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全村入股农户获得集体分红。
高台县按照“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公司”三位一体构架,通过“单村独资”“多村合作”“整镇组团”等方式,累计注册村级公司37家、镇级公司5家,村集体经济呈现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高台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家服务团成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根据骆驼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饲料配方,还要做好良种选育,这样才能多产奶、产好奶!”在罗城镇双丰村,畜牧专家周国乔的一番现场指导,让村集体公司负责人茅塞顿开。
这是高台县人才驱动发展的生动缩影。
高台县立足资源禀赋,推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差异化策略,南华镇成号村依托致富带头人发展蜜瓜产业1060亩,产品远销省内外,带动10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黑泉镇胭脂堡村建起了辣椒科技小院,通过科技改良提升附加值,还借助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拓宽销路。
为破解“人才短缺、管理薄弱”难题,高台县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家服务团,常态化提供产业规划、技术咨询、品牌建设等服务,帮助解决发展难题8个;推行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选聘懂市场、会管理的人才担任公司负责人,选派11名县级业务骨干、72名镇干部下沉一线,提供“定制化”帮扶,为村集体公司注入专业力量。
眼下,高台县越来越多的乡村找准了发展路子,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如何守牢村集体“钱袋子”?
游客在南华镇南岔村拍照打卡。
“集体的钱怎么花、收益怎么分,都得有规矩。”高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确保村集体公司健康运营,高台制定出台村集体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财务监督、利润分配等11项机制,推动财务规范化管理。
在收益分配上,高台县建立“股份占比+市场调控”机制,推动村集体公司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利益联结,让“集体创收”与“农民增收”同步推进。
同时,优先选择5家专业机构开展代理记账服务,聘请第三方对27家村集体公司进行财务专项审计,及时排查风险,为改革“保驾护航”。
如今的高台县,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成效显著,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村民收入稳步增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