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羊皮筏子赛军舰” 运送抗战物资写传奇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瞿方业
8月的兰州黄河之滨,中山桥上游人如织,河面上,急驰的快艇掀起白色的浪花,鸣着汽笛的大型游轮上,人们在齐声高唱。还有羊皮筏子漂浮于急流和旋涡,一群穿着救生衣的靓男俊女蹲在上面挥着手,大呼小叫,在泛黄的激流中感受惊险和刺激。
在兰州,有一句俗语叫“羊皮筏子赛军舰”,这不仅是一句调侃的话,更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在里面——抗日战争时期,羊皮筏子为军队运送了物资,建立了功勋。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举办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主题展上,有几幅关于羊皮筏子的照片,图片说明是:“传统的羊皮筏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带着一种好奇,记者进一步探究了羊皮筏子运输抗战物资的故事。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供图)
从玉门到重庆,汽车运汽油相当于“油吃油”
8月29日记者来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见到该馆副研究馆员潘洁,她向记者提供了许多羊皮筏子运送军用物资的资料,还讲述了羊皮筏子运输援华物资的往事。
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被日本封锁,苏联援华的战略物资和军事装备须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抵达兰州,再陆续被送往其他战区。当时开辟和建立了从阿拉木图至迪化,再到兰州的国际公路和航空运输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贯通了甘肃全境,兰州成为了苏联援华抗战物资集散的重要交通枢纽。
潘洁讲述羊皮筏子的抗战故事
潘洁说:“从1937年开始,苏联向中国援助的500辆吉斯五型三吨半卡车,载着中国政府从苏联购买的1500多吨汽油,从阿拉木图进入新疆再经河西走廊到达兰州,在几乎没有路的沙漠戈壁上压出了一条‘大道’,这促使政府修筑甘新公路,构建西北国际交通线。”“甘新公路全线贯通后,运送汽油、炸弹、高射炮弹等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的汽车分批进入这条通道。”
但是,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停止了对华军事援助,原来依靠苏联援助的油料物资,改由甘肃玉门油矿局生产和供应。用汽车运输油料,车辆对汽油的消耗量很大,运输成本高,得不偿失。
当时有人算过一笔账,从玉门到重庆来回4000多公里,用汽车运三桶油,实际运到的只有一桶油。路途油耗极高,致使油价一路攀升。原本核定出厂价为每加仑190元,到了兰州上涨为1200元,继续往南,到达广元成为2100元,当油料被运到重庆甚至更远的地方,价格已经高达2800元以上。
据1941年8月22日昆明《中央日报》刊载的《运输困难期内汽油运输的几个建议》一文指出:“汽车运输汽油,每车约可载六百加仑,每行十公里耗用汽油约一加仑,假定由甲地至乙地全程三千公里,倘汽油载油六百加仑,自甲地直驶乙地,沿途用油取给于车载,则车到乙地,已耗去三百加仑,而该车回程亦须三百加仑,往返一次,车上所载的六百加仑汽油,将无一滴存留于乙地,这该是一个多么不经济的事!”
“可以说用汽车运输汽油相当于‘油吃油’,太不划算,相当于‘一滴汽油一滴血’。当时负责运输的人员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采用国产燃料,改装木炭车、酒精车及运用柴油车,开源节流,最终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潘洁说。
1941年夏,甘肃油矿局总经理孙越琦经过兰州,看到黄河中运输货物的羊皮筏子后眼前一亮,脑洞大开,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羊皮筏子运输汽油。
用羊皮筏子运汽油,人们讥讽是“瞎胡干”
羊皮筏子作为一种古老的运输工具,在黄河上漂流了上千年。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缝革囊为船”的记载,古人“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古称“革船”。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名曰“浑脱”,浑做“全”,脱即剥皮。《宋史王延德传》有“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
甘肃兰州羊皮筏子,1933年。福尔曼 摄(来源:新华网)
羊皮筏子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作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特有的交通运输工具,载粮食、载油渣、载瓜果,兰州的筏客子们将羊毛、药材、皮张、猪鬃等物品,从青海上游运往兰州后,再运送到宁夏、内蒙古等地。据说,最大的羊皮筏子有500只羊皮囊,能载重数十吨,串联起来的羊皮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其势颇为壮观。
甘肃的皮筏大多都是羊皮制成,划筏子的人被称作“筏客子”。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子扛在肩膀上,步行到上游,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
一段关于羊皮筏子的顺口溜流传至今:“蹿死一只羊,剥下一张皮,捂掉一身毛,刷上一层油,暴晒一个月,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可赛洋军舰,漂他几十年,逍遥似神仙。”
1919年,甘肃第一位走向新生活的新女性代表邓春兰,乘坐羊皮筏子从兰州白马浪渡口顺流而下去北京。她在旅行记中写道:“经盐场堡、十八家滩,而入桑园峡。水势峻险,波涛怒号,令人惊惧欲绝。入大峡,水势愈觉可悚。动心骇目,不可注视……”
1930年前后,兰州有兰州帮、靖远帮、青城帮筏户三帮,共有羊皮筏子百余只,从事一些短途的客货运输。随着羊皮筏子驾驶技术的改进,1932年以后,兰州到包头的水上航运业务就全由羊皮筏子担任了。
早在1939年,兰州的筏户们就曾向靖远共产党组织运送过物资。1940年,当时的甘肃省政府成立了驿运管理处,将兰州所有皮筏编为“水上运输队”,将枪弹、汽油等军运品,运送给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和绥远陕坝一带的傅作义部队。
甘肃兰州羊皮筏子,1933年。福尔曼 摄(来源:新华网)
“水运在任何时代都是最便宜、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因此,有人选择用羊皮筏子运输军用物资,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但是,即使羊皮筏子有短途运输经验,能不能进行长途运输军用油料,无论是‘筏客子’还是其他很多人都吃不准。”潘洁分析道。
孙越崎与兰州市皮筏公会商议,先用其他方式将油料由玉门运到四川广元,然后利用羊皮筏子从嘉陵江水运至重庆。
他聘请水上运输队的业务负责人王信臣主持皮筏运油事宜。王信臣最初很犹豫,虽然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运输了数千年,但在嘉陵江上却没有航行过,因此提出试航一次。他挑选了几名精干筏工,用孙越崎提供的羊皮胎扎成了皮筏,载着五大桶汽油,从四川广元出发启程试航。
据说当时很多人听说要用羊皮筏子给重庆运汽油,觉得这太离奇、太荒唐了,甚至还出现讽刺的歌谣说:“油矿局瞎胡干,羊皮筏当兵舰。”没想到试航特别顺利,一艘皮筏沿嘉陵江顺流而下,成功地抵达了重庆。
嘉陵江上千里运输,成就“羊皮筏子赛军舰”美名
试航成功后,王信臣信心大增,挑选了20多名筏工组成皮筏航运队,赶赴广元执行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航运队用油矿局从兰州购买的2000多个羊皮胎,扎制了5只巨型皮筏,满载300吨汽油,再次艰难地航行在嘉陵江上。
嘉陵江上游,礁石险滩星罗棋布,相对危险,中下游河面宽广,水深流缓,适宜皮筏航行。但真正的危险不在水上,而在空中。日机的飞机一直在轰炸各地,皮筏运输队员在兰州就亲历过日机的轰炸,因此预料到航行过程中会遭遇日机轰炸。
甘肃兰州羊皮筏子,1933年。福尔曼 摄(来源:新华网)
据记载,抗战之初,日本侵略者就对重庆进行了多次轰炸,特别是1939年5月3日—4日的“重庆大轰炸”,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大惨案。日机共7批63架次空袭重庆,炸死3991人,伤2323人,毁房4871间。1941年夏,日本飞机更是变本加厉,对重庆进行“疲劳式轰炸”。
为此,王信臣对航行进行了精心筹划,保证万无一失。经过上一次的实践,他确信羊皮筏子运送汽油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筏子顺水而下,速度比较快,从广元到重庆运输只花14天时间,这只是汽车运输的一半时间;从费用上来看,羊皮筏子满载货物顺水而行,返回时只要将羊胎的气放空,三四个巨大的筏子和筏工一辆卡车就可装载,比汽车运输节省八成多运费。
1940年德国飞行员科斯特拍摄的兰州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吃水较浅,轻捷灵便,与木制或钢制轮船相比,能够在相对较浅的河道航行,加上不用燃料驱动,与其他运输工具相比自然更能节约成本。 据史料确凿记载,经过了15天的艰难航行,辗转1000多公里,王信臣率领的筏队再次抵达重庆,将汽油安全送达。
羊皮筏子嘉陵江运油成功的事轰动了整个山城,油矿局为此举行了盛大的“欢迎皮筏航运队大会”,新闻单位摄制了电影纪录片,“羊皮筏子赛军舰”的美名不胫而走。
在此后2年多的时间里,满载着宝贵汽油的一只只羊皮筏子一再顺流疾行,漂浮在嘉陵江上,轻捷灵便,鱼贯而下,成为这条江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直到1943年皮筏运输队完成了运输任务才返回兰州。而“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传奇从那时候开始,一直流传至今。
潘洁接受采访
“羊皮筏子运输汽油,是抗日战争那个艰苦年代里没有办法的办法,那时候国家工业、道路、交通都很落后,选择羊皮筏子来解决运输问题,成为当时人们的创造性选择。那些在黄河中讨生活的西北筏客子,担当起了为抗日前线运送物资的重任,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书写了不朽的传奇,这样的历史不应被遗忘,其间蕴含的抗战精神,更应当被大力弘扬。”潘洁激动地说。
今天的黄河之上,有无数的大桥连接两岸。华夏大地上,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羊皮筏子早已不再被当作交通运输工具,只是作为一种旅游观光项目和非遗存在,成为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特殊符号。但它为抗战运输物资的壮丽场景和筏客子们的英勇事迹,永不磨灭,“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传奇故事,应当永远被铭记。让我们的筏子文化永远被继承,恰如筏客子常说的:“只要黄河水不断流,羊皮筏子就会永远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