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明理】善用辩证思维推进基层减负
【学思明理】
善用辩证思维推进基层减负
朱彩萍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一项兼顾“松绑”与“赋能”的系统工程。唯有善用辩证思维,精准把握“减”与“增”的内在统一,才能让减负成果真正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实干担当。
减负担是基础,要以“破立并举”扫清形式主义障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基层减负的绊脚石,必须靶向发力、坚决破除。要坚决破除过度留痕的痼疾,大力压缩不必要的报表填报、工作日志撰写等纸面任务,建立以实绩为核心的科学评价体系。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投入田间地头察民情、进工厂车间解难题,用脚下的泥土代替纸上的痕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群众。要坚决破除文山会海的积弊,严格落实会议、文件数量与时长“双控”要求,推行“合并开会”“短会精会”模式,杜绝“为开会而开会”“为发文而发文”的无效消耗。让基层干部从“会场赶场”的忙碌中抽身,把精力集中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让政策落地更高效、服务群众更直接。要坚决破除责任转嫁的顽疾,厘清市、县、乡(街道)、村(社区)不同层级的职责边界,健全责任清单,明确哪些工作必须由基层承担、哪些应由上级部门负责。
增活力是目的,要以多维赋能激活基层治理动能。减负的最终目标,是让基层有更多精力干事、有更强能力成事,这就需要在“减负担”的同时做好“增赋能”的文章。要着力建立实效导向的考评机制,打破“看材料、查台账”的考核模式,将“群众满意度”“问题实际解决率”“民生改善实绩”“产业发展成效”作为评价核心指标。通过“明察暗访相结合”“群众评议占主导”的方式,让考核真正成为“风向标”,引导基层干部把功夫下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地方发展上。要着力构建“数字赋能”的减负路径,顺应数字化治理趋势,打破部门间的“信息烟囱”“数据壁垒”,搭建统一的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推动政务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让基层干部不再重复填报各类表格、反复提交相同材料,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要着力完善“资源下沉”的保障体系。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招录倾斜、人才下派”等方式,为基层补充专业型、实干型干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基层办公经费、服务经费;完善基层服务场所建设,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让基层有场所议事。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源、管理权限、民生服务下放,赋予基层干部与服务范围相匹配的审批权、协调权,让基层在处理矛盾纠纷、推动产业发展时有底气、有抓手,真正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用好基层减负“辩证法”,本质上是处理好松绑与赋能的关系,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去形式主义的虚功,留下真抓实干的实功;不是减担当,而是卸下不必要的包袱,扛起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重任。只有持续以辩证思维优化基层工作格局,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把更多心思用在干实事上,让基层回归服务人民、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的本位,为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基础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为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