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盛夏不"收摊"!兰州外摆经济持续发力 烟火气与文明线共生
告别盛夏不“收摊”
兰州外摆经济持续发力 烟火气与文明线共生
午餐时分,星级酒店将特色菜肴、招牌熟食摆至门口,从“等客来”变为“引客来”;夜幕降临,正宁路华灯初上,各家烤肉店的师傅翻动着嗞嗞作响的肉串,油香混着孜然味在晚风里散开……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兰州今夏外摆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盛夏已过,这份热闹与便利持续为城市注入活力。
近日,记者走访多地,探寻这座城市如何在激活消费活力与维护城市秩序间找到平衡,让外摆经济成为跨越夏秋的风景线。
政策破冰
划定“红绿区” 让商户经营有底气
“以前想在店外摆桌子,总怕被劝离。现在有了备案凭证,终于能放心经营了。”瓜州路文吉春台手抓店老板叶坤指着门口15张整齐的餐桌,难掩喜色。这张今年8月初拿到的凭证,让他的经营面积较纯室内时扩大了两倍。
这份底气,源于政策的持续护航。今年4月底,兰州市城管委印发外摆摊点经营细则,既回应夏季餐饮户外消费需求、缓解商户经营压力,又通过划定“红线”与“绿区”明确经营边界。“细则不是简单放开,而是让商户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市城管委执法科工作人员彭正龙解释道。
商户申请外摆流程便捷高效,“只需上传外摆现场照片、桌椅数量等信息,经在线初审、街道联合现场勘查后,符合条件者可拿到备案凭证。”市城管委执法科一级主任科员郭毅介绍,每张凭证对应统一公示牌,清晰标注商户信息、经营时段及监督电话。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以餐饮为主的业态摸底,初步摸排累计登记符合条件商户1441家,其中城关区559家、七里河区267家、安宁区356家、西固区205家、高新区54家。
政策细节更显温度。兰州科学划分外摆区域:开放区覆盖重点商圈、特色街区及商业步行街区;控制区对沿街门店外摆范围等加以限定;禁止区则涵盖中小学校园周边、医院、交通枢纽、重大活动场所100米范围等区域。同时,鼓励商户在门前自有空地(不占用人行道)开展外摆,形成午间(11:00-15:00)、晚间(19:00-23:00)双时段运营模式。此外,“细则明确外摆不得占用盲道、消防通道,并对防污设施、噪音控制等作出规定,以‘负面清单’管理守住城市管理底线。”彭正龙说。
商户自律
精细化运营 让烟火气不失秩序
政策落地后,商户们用精细化运营回应政策支持,让外摆经济既热闹又整洁。
傍晚7点刚过,正宁路夜市旁的小党嘉峪关烤肉店外摆区便坐满了食客。不同于常见的塑料桌椅,这里配备玻璃台面餐桌、耐用的黑色塑料座椅,地面铺着灰色防油地垫,两名保洁员随时擦拭溅落的油渍。“今年4月政策一出,我们就主动找街道执法队沟通方案,为了符合外摆标准,还特意采购了合规又耐用的外摆设施。”店主杨红梅说,“刚开始也担心投入打水漂,没想到不仅夏季火,入秋后客流依旧稳定。”她算起账来:外摆区域日均接待120-150人次,占总客流的一半,6-8月营业额比纯室内经营增长了80%。
在规范经营上,这家店有自己的“秘诀”:营业前先清理门口堆积的共享单车,挪到指定停车区摆放整齐;每半小时保洁员会巡查清理桌面及地面垃圾;使用可降解餐具,餐后10分钟内完成地面油污擦净,严格执行“门前三包”的相关规定;“员工沟通都用‘低声服务’,避免吵到周边居民。”
更难得的是商户对突发情况的响应速度。8月兰州市降雨量较多,“我们遇到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10分钟内就能将所有外摆物品收纳完毕。”小党嘉峪关烤肉店工作人员说。
不远处的满上烤肉酒馆,则把外摆氛围感与秩序感结合。外摆区用露营风折叠椅打造野营场景,明厨亮灶让食客直观看到食材处理过程。“我们主打原切烤肉配精酿啤酒,每晚有驻唱,但音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10点后就停掉音乐。”满上烤肉酒馆店长介绍,这种“热闹不扰邻”的模式很受欢迎,“周末外摆区需提前两天预订,客流量占比达30%。”
叶坤的手抓店也在细节处下功夫:每张外摆餐桌旁配小垃圾桶,服务员随身带抹布,食客离开后立即清理;每天打烊后,用高压水枪冲洗地胶,确保地面无油污。“做生意不能只图夏季热闹,得长期维护好环境,让街坊邻居四季都满意,外摆才能做长久。”叶坤说。
多方协同
严管+优服 让城市烟火气跨越季节
采访中,记者发现外摆经济的健康发展,本质上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如何平衡商户利益与居民感受?如何在释放长期活力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兰州的实践给出了有益探索——外摆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执法部门的精准监管与环卫力量的保障,更离不开市民与游客的认可。
晚上8点,七里河区敦煌路街道综合执法队队长苏迎春正带着队员巡查,仔细核对备案商户的位置、经营时段与范围。“这家的防油地垫有点移位,得提醒调整。”苏迎春一边记录,一边与商户沟通。“我们坚持‘严监管、优服务、保安全’模式,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巡查。”苏迎春解释说,执法队不搞“一刀切”处罚,而是先指导整改,“比如有商户刚开始没控制好音量,我们就引导他按要求调整好音量,防止噪音扰民。”今年夏天,敦煌路街道组织了外摆规范经营培训,从垃圾分类到噪音控制,逐项讲解标准。
晚上10点,外摆商户陆续收摊,七里河区环卫中心三片区环卫工王秀红和同事们推着清洁车开始作业。“我们从下午6点到晚上10点重点清扫外摆区域,商户收摊后再整体清理。”王秀红说,以前外摆未规范时,商户收摊后需要认真组织清扫。如今商户会自行初步清理,环卫工作量减轻了不少。
“刚开始担心家门口搞外摆又吵又脏,后来看到商户管理规范,垃圾及时清理、晚上不吵闹,反倒觉得热闹、挺好,买东西也方便。”家住正宁路附近的李阿姨说,现在她常和家人在外摆区吃饭,看着人来人往的烟火气,“这才有过日子的味道”。游客张女士则对兰州外摆区域印象深刻:“夜市很干净,桌椅整齐,地上几乎没垃圾,公示牌也让经营更透明,吃得放心。”
·记者手记
从政策破冰到商户自律,从执法创新到市民参与,兰州的外摆经济正绘就“烟火气”与“文明线”共生的画卷。正如一位城管队员所说:“好的城市治理,是学会在多元诉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放得开、管得好,才能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外摆经济繁荣的共赢,让兰州的烟火气跨越夏秋,始终有温度、更具活力。
记者 申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