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传媒

高校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果的传播学思考

2025-09-16 09:46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 白昌玺

摘要:

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深入探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优化路径,剖析当前高校宣传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优化策略,旨在实现宣传教育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从理论灌输向情感共鸣的转变,为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效果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宣传教育;传播学理论;传播效果。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承担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使命。当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兴趣、校园宣传活动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传统宣传教育模式在新媒体时代面临转型挑战,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缺乏创新的传播形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运用议程设置、受众需求分析等传播学路径,实现宣传教育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从理论灌输向情感共鸣的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二、传播学理论框架与教育实践的契合性

大众媒介通过信息呈现的显著差异,形塑公众认知结构的传播规律。媒介虽难以直接影响公众的态度,但可通过对不同议题的报道频率与强度设置,使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度与认知深度产生相应变化。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这一理论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场域,可通过系统性的议题建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转化为具象化的教育内容。从历史维度,可着重挖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典型人物,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通过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议题,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其在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中构建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

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基于自身的心理需求、社会动机和媒介接触习惯,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内容,以实现特定的需求满足。这一理论为高校宣传教育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其信息接收呈现出碎片化、移动化、个性化的特征,高校宣传教育需顺应这一媒介使用趋势,通过大数据挖掘、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学生的信息接收偏好与价值诉求,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体系,满足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多维度的需求,切实提升宣传教育的传播效果。

勒温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需经过多重“把关人”的审核与筛选,这些“把关人”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文化背景和组织目标,对信息进行选择、修改和传播,从而影响信息的最终呈现与传播效果。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构建科学规范的“把关人”机制至关重要。首先,需明确不同传播环节的把关主体及其职责边界:专业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把关人”,承担着知识体系构建与价值引领的双重责任;校园媒体工作者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负责对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导向性进行审核;学生组织成员在参与宣传活动策划与实施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其次,建立多主体协同的审核机制,邀请民族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群体共同参与内容审核。通过引入学术共同体的专业标准和学生群体的接受视角,确保宣传教育内容既符合学术规范,又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运用智能审核技术,对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价值偏差,为学生营造健康有序的信息环境。

蒂奇诺等人提出的知沟理论认为,个体在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媒介接触机会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群体在获取和理解信息时产生差距,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在高校宣传教育中,知沟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教育公平与传播效果的实现。实证研究表明,理工科专业学生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储备上存在显著差异,偏远地区学生与发达地区学生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上也存在较大差距。为有效弥合这种知识鸿沟,高校需构建立体化的教育资源供给立体体系,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全面覆盖与均衡发展。

三、高校宣传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传播学归因

当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形式与内容层面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在传播形式上,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性;校园宣传活动多采用静态展板、横幅标语等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内容呈现方面,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历史与现实割裂的问题。部分宣传内容过度侧重抽象的理论阐释,缺乏生动具体的案例支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实践未能进行有机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局限性,使得宣传教育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严重制约了教育效果的提升。同质化、缺乏创新性的问题严重,使本就生疏的内容设施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加之不同传播主体的把关标准存在差异,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存在滞后性,导致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价值导向偏差、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多种差异影响下,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水平也被制约。

四、传播学导向的宣传教育优化路径

一是构建系统化的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偏好和价值诉求,为议题设置与内容创作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化的议题生成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热点、校园生活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性和贴近性的教育内容。同时还需遵循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叙事传播理论,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叙述,通过讲述“库尔班大叔进北京”等真实故事,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的内容传播矩阵。

二是构建科学规范的“把关人”机制。从制度建设、队伍培养和技术应用三个层面协同推进,明确各传播环节的把关主体、审核流程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分级审核制度,对不同类型的宣传内容实行差异化管理,确保审核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教师、宣传工作者和学生骨干的培训,提升其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把关意识;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把关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引入人工智能审核系统,通过人机协同的审核模式,提高审核效率,降低人为失误,确保宣传教育内容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三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传播体系。打造“两微一端一抖”新媒体传播矩阵,运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开发智慧教育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学习社区、互动工具等功能模块,为学生提供一站式学习服务。在线下,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建设民族文化长廊、举办主题展览等方式,营造沉浸式的教育氛围;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如民族文化节、主题辩论赛、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深度参与的机会,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宣传教育。

四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效果评估体系。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从认知水平、情感认同、行为意向等层面,全面评估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效果显著的宣传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总结推广,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及时进行优化改进,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反馈渠道,鼓励学生参与宣传教育的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传播效果。

五、结论与发展展望

将传播学理论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破解当前教育困境、提升传播效能的有效路径。通过议程设置引导价值认知、基于受众需求优化内容供给、依靠把关机制保障信息质量、针对知沟现象促进教育公平,能够实现宣传教育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跨越。为高校提升宣传教育效果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框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校宣传教育面临的环境和挑战也在不断变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技术在宣传教育中的应用,利用这些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性更强的学习体验,深化理论与实践融合。同时,加强跨学科研究,整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更有效的实践策略,为培养具有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教育支撑。

(本文系2025年度甘肃省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协同机制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5-YJXM-48)(作者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