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传媒

数字化背景下基层融媒体中心发展路径

2025-09-16 09:46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 宋文姬

基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前线”。县级融媒体凭借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成为基层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凝聚基层共识、弘扬地方文化、推动文旅发展以及提升县域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县级融媒体要更好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需既练就宣传思想“内功”,又修炼数字技术“新功”。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宣传思想工作“立根”“铸魂”

无论技术怎样更迭、融媒体产品怎样丰富,坚持党的领导,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始终是做好新时代融媒体的“根”和“魂”。面对当前网络信息的庞杂,要有效引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就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融媒体核心竞争力

一是建立科学用人机制。要通过地方特殊政策,改变招人用人选人渠道,引进一批专业对口人才,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建订单式培养全媒体人才,全面保障融媒体中心的人才供给;要把业务能力突出、工作作风优良的人才送到一线,成为一线主力军。二是建立人才培训制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采编播制骨干人员外出观摩学习;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业务能手系统学习数字化时代新闻采访、采集、写作、制作的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全面提升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将培训与考核、晋升挂钩,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业务人员尽快转型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全媒体人才。三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因事设岗、因岗配人,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大的人事自主权,打破编内人员和编外人员的身份差别,用“一把尺子”量人才、评业绩,做到“同岗同责、同工同酬、优劳优酬”,实现由员工“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强化“受众”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生产

基层融媒体工作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以及内容创新方面都要以是否被大众接受、被大众认可、被大众喜爱、对大众有利为判断依据。尽管县(区)融媒体中心的受众覆盖面难以同中央级、省级媒体相提并论,但相较上级媒体的覆盖面大、信息面广,县(区)融媒体中心则可以更多地在“精”“细”“专”上下功夫,以本县域范围内的受众为目标受众,立足彰显本土特色,瞄准个性化需求,生产制作符合本土受众口味、能够激起强烈共鸣的好内容、好作品。因此,要注重深入基层、深入百姓发现好素材,立足当地工作实际,把握群众心理心态,既讲好“普通话”,也讲好“地方话”,推出受众喜欢的优质内容和接地气的特色内容,进一步增强“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撬动民间资源参与融媒体工作,主动融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挖掘本地“草根”和自媒体工作者的资源,特别是利用当地自媒体资源,补充技术力量,挖掘创意资源,并形成对地方自媒体行业在价值传播等方面的有效引导。

四、深化管理改革,强化基层融媒体事业、产业双重属性

县(区)融媒体在当前运行过程中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机制建设滞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偏低、创新动力受限。必须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总体思路下,构建“事业+产业”双轮驱动的新型管理体制。组建独立法人资格的融媒公司,形成“中心管导向、公司做运营”的分工格局。其中,融媒公司在人员引进、财务管理、发展方向方面具有独立运营的法人权利,而地方融媒体中心则重点负责确保官方平台的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以及传播内容的正确性、引导性。

五、推动县(区)融媒错位发展,形成相互衔接补充的工作格局

一是集中技术和人员力量完善市级融媒体中心,由市级融媒体中心负责开展本市范围内各类优质新媒体产品和融媒体信息方面的传播,打造全市范围内权威、高质量的信息传播源。二是有侧重地推动县(区)融媒体中心发展,工作重点放在权威消息发布,便民类、民生类、政策解释类的消息发布,以及公共事件应对的信息发布。三是基于融媒体中心入驻平台多、繁,进而消解了工作力量且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产品的创作生产这一现实情况,建议给予各级融媒体中心结合自身力量和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入驻平台的自主权,结合平台特点和流量需求进行有特色产品创作。

六、树立品牌建设意识,提升基层融媒体竞争力

一是坚持用心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家乡故事”“百姓故事”,通过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让普通人成为新闻主角。二是不断强化用户思维,坚持宣传群众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拓展更为多元的“新闻+”产品,提供更多有品质、有深度、有温度的资讯和服务,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服务群众美好生活。三是创新应用高新技术,实现优质内容“破圈”传播,以颇具趣味性的互动形式,打造适合移动化、社交化传播的作品。(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