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史话

敦煌壁画中的华服彩章

2025-09-17 11:44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作者: 陈晓红 孙玮希

敦煌壁画中的华服彩章

莫高窟第12窟壁画

陈晓红 孙玮希

华服是指我国传统服饰或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精美服装,彩章是指彩色的花纹或图案。东汉人刘熙有一部专门探讨事物名称来源的著作《释名》,在其中《释衣服》里这样记载道:“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意思是人们穿在上半身的服装叫“衣”,主要是用来抵挡寒冷;穿在下半身的服装叫“裳”,主要是用来自我遮挡。

先秦时期文献《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造物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可见,器物之美是自然之美的综合呈现。由此推之,一袭华服呈现的是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场合以及衣料质地与剪裁合而为一所共同成就的结果。敦煌壁画中的服饰亦如是。

榆林窟第20窟壁画

敦煌壁画中服装的美学理念,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呼应。在榆林窟第20窟壁画中有一幅“割麦扬场图”:在画面的下部,两位农夫手持镰刀正在挥汗如雨,画面上部则画一农夫手持木锨正在扬场,一农妇与之配合手执笤帚掠草收场。画面中人物服饰简单流畅,色彩单一;衣服无花纹,身上无配饰。

在莫高窟第61窟中有一幅“备食图”:画面上是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大户宅院,五位男子正在为宴饮准备饭菜,他们的着装都是纯色系,其中四位统一着黑色,显然他们都是下层仆从;有一位着装是浅咖色,他双手拢在一起,似正在发号施令,应是个小管事。总体来看,在敦煌壁画所描绘的这类地位较低的人物形象中,其着装无一不体现着简单朴素的特征。

在莫高窟第85窟中有一幅“曲花式镜图”:画面中,一个正方形镂空的底座上安放着一个巨大的曲花式镜,镜子式样别致,明亮澄澈,蓝色的曲花式样引人瞩目。一位身着一袭赭色长袍、气宇轩昂的男子,正在镜前神情凝重地打量着自己,俨然是“吾日三省吾身”的生动具象。此外,画面中雕镂繁复的家具、宽阔敞亮的居室、华美合身的服装,无不体现着人物显赫的身份地位!

在莫高窟第12窟中有一幅“帐篷酒肆图”:在一个由褐色帐篷临时搭成的酒馆里,有七位客人正在开怀畅饮。在莫高窟第108窟中也有一幅“亭子酒肆图”:一间庑殿顶、带鸱吻的亭子酒馆里,同样有七位客人在开怀畅饮。两幅壁画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敦煌人对美酒的喜爱程度很深厚。但有意思的是在帐篷酒肆中饮酒的七人着装五彩纷呈:有两人一袭蓝色、两人一袭深红色、两人一袭淡红色,还有一人是一袭赭色;在服装的款式上也存在差异。而在亭子酒肆中饮酒的七人着装统一:均着深红色的袍服,款式上也是完全一致。两幅壁画中人物的服装差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帐篷酒肆中喝酒的应为世俗之人;在亭子酒肆中喝酒的应为官宦之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古代敦煌的帐篷酒肆是一种简易布置的大众化酒肆,消费群体多是普通百姓;而亭子酒肆是一种建在城外、装修豪华、多为仕宦阶层消费的酒肆。由此可见,通过罗衣来初步标识人物身份与地位的做法,在中国传统中由来已久。

莫高窟第321窟壁画

敦煌壁画上的服装色彩亦可用“荷叶罗裙一色裁”的诗句来形容。唐朝诗人王昌龄在《采莲曲》一诗中写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意思是说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脸庞明艳得如同出水的芙蓉一般。“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常为现代人对着装的个性化诠释。然而,在古人的认知里,服装色彩并不是那么自由随性的,而是至少具有多元化和功能性两大特质:它不仅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规范的有效组成部分。例如服装色彩代表身份地位:在周代,红色被视为高级服色;秦朝则以黑色为最高地位的服色;汉代皇帝穿黄色衣服,而百姓则不能穿;唐朝时,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品、五品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宋朝时,黄色成为皇帝的专属服色。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道:“血色罗裙翻酒污”,描绘出歌女身上那件美丽的茜罗裙被打翻的美酒给污脏了的情景,可以想见,那一袭红衣的歌女在那样的夜色中,定是别具风情吧。在古代,普通女性服装色彩多是明艳可人的。宋朝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一词中写道:“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意思是说女主人公身着蓝衫和杏黄裙,默默地独倚栏杆之上,她的嘴上涂着赭红色的口红。试想这样精心打扮过的女子谁会不喜爱?其实,在敦煌壁画中最丰富的就是人物形象与人物的着装色彩了,这两个元素也反映了画匠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风俗的理解与传承。

在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有一幅“龙王降雨图”:画面中,一条黑金相间的龙霸气地站立在云端之上,俯瞰下方连绵的山峦、苍翠的森林、险峻的群山、绵长的河流和宏伟的宫阙。龙王形象在农耕文明时代被赋予了对风调雨顺年景的盼望,当然黄灿灿的金色非他莫属了。在莫高窟第321窟壁画中有一幅“青年男女图”:画面中一对恋人穿着情侣衫,女子的上衣与男子的长袍是同样的淡绿色,这也可以算是古代的“情侣衫”了!在莫高窟第85窟壁画中有一幅“树下弹筝图”,壁画描绘了善友太子在树下弹琴,利师跋陀公主为琴曲所感动而心生爱慕的情景。画面里的善友与公主二人着同色系,神色宁静,祥和隽永。在榆林窟第38窟壁画中有一幅“同入青庐图”:一对男女衣着华美——男子一袭赭红长衫,喜气洋洋,步履坚定;女子着精致深色套色衣裙,衣袂飘飘,妩媚灵动!这些画面无不表明,原来服装色彩亦是情感与生活境遇的另一种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服装的色彩是亘古流行的,例如经典的黑、白、灰。在莫高窟第100窟壁画中有一幅“舞者图”:画面中,男舞者上身穿中长款的黑色圆领长袖缺胯衫,用白色帛带束腰;下身则搭配一条白底团花大口裤。可见,黑白配是永不过时的经典配色。而阔腿裤与团花图案亦非今时之流行,而是历史之传承。

莫高窟第285窟壁画

敦煌壁画的服装款式亦可用“细草如泥簇蝶裙”的诗句来形容。清朝诗人黄莘田在《竹枝词》一诗中写道:“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意思是说那些手里拿着精美罗扇的女子大多身着绣有众多彩蝶的裙子。此刻,那裙裾飞扬、灵动曼妙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跨越千年,款款而至!

总体上,中国古代服装款式最常见的有:深衣款(宽松连衣裙)、褙子款(风衣)、短打款(上衣下裙)、半臂襦裙(翻领或套头T恤)等。汉乐府诗歌《陌上桑》中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意思是说罗敷穿的下裙是用带花纹的浅黄色丝绸做成;而她的合身上袄则是用紫色的绫绸做成。这身装扮就是古人典型的“上衣下裳”。在敦煌壁画中,上述服装款式几乎都能找到,此外还有很多新颖别致的款式呢。

莫高窟第108窟壁画

敦煌壁画的服装配饰亦可用“明月与作耳边珰”的诗句来形容。唐朝诗人李贺在《大堤曲》一诗中写道:“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意思是说美人头上扎着青云般高高的发髻,两耳上悬垂着明月般光亮的珍珠耳饰。中国古代服装配饰最常见的有:臂钏(套在上臂的镯子)、步摇(黄金制成的发簪)、宫绦(有镶嵌的腰带)、花钿(贴在脸上的饰品)、禁步(挂在腰间的竖直玉佩)、璎珞(项链)等。这些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们的材质通常有金、银、珍珠、玉石、绢帛等;纹样多是莲花纹、葡萄纹、云形纹、回形纹、花卉纹以及动物纹等。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中写道:“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意思是说刘兰芝脚下穿着丝鞋,头上插着闪闪发光的玳瑁首饰,腰上束着白绢子,光彩像水波一样流动。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找到上述所提及的所有配饰,而且透过画面,我们甚至可以感知到它们材质的珍贵稀缺!

尤能体现敦煌服装配饰华美的,莫过于莫高窟第57窟南壁的“说法图之观音菩萨图”。画面中,观音面相慈悲、神态安详,身上的所有配饰——不论是头上的宝冠、颈间的项链、身披的璎珞,还是臂钏与手镯,都采用了传统的“沥粉堆金”工艺,金光璀璨,华贵至极。在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有一幅“柄香炉图”:画面中,持香炉者是一位美艳的菩萨,左手中拿着一个柄香炉。菩萨身披湖蓝色的外氅,褒衣博带;外氅里面是大朵团花图案的紫红色内搭,精美绝伦。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菩萨身上的配饰:乌黑发髻高盘,白色发箍上簪一朵硕大的赭红色莲花,十分娇艳、向人欹侧!颈项上是同样赭红色如意形蚕茧纹的粗项圈;拿着柄香炉的左手腕间佩戴两只大小不一的赭红色手镯,大的手镯还点缀着一个小圆配件。整个画面被配饰点缀得异彩纷呈、美轮美奂。

在莫高窟第12窟壁画中有一幅“供养人图”:画面中的一对母女均是身着襦裙,女儿的上衣和母亲的裙子是同样的蓝色;女儿的裙子和母亲的上衣是同色赭色,只不过各自的花纹样式不同。此外,母女俩胸前的结带也是同色同花、同款同式,如此别出心裁的呼应,显得既温情又醒目。而母女两人相同配饰的呈现也反映出古人独特的审美与浓厚的情感。

莫高窟第85窟壁画

敦煌壁画的服装工艺亦可用“蹙金孔雀银麒麟”的诗句来形容。唐朝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写道:“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这里的“蹙”是唐代刺绣中的一种技法。诗句的意思是说身着精致而华贵罗衣的妇人,在暮春的阳光下走动,遍身光彩熠熠;她们的罗衣上还有用金银丝线绣成的孔雀和麒麟图案。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服装工艺最常见的有:染色、刺绣、织锦、图案、裁制等。宋朝词人李清照在《永遇乐》一词中写道:“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意思是说头上戴着用翠鸟羽毛制成的帽子,或是以金线捻丝工艺制成的柳枝形状的头饰,每个人在元宵节这天都打扮得光鲜亮丽。在敦煌壁画中,许多人物形象的服装工艺堪称精湛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这一点,从他们的华服彩章中就能充分展现出来。

在莫高窟第68窟壁画中有一幅“观日图”:一位体态玲珑的女子正在观日冥思,泼墨般高耸的发髻被精致地梳理过,头上插满钗钿发饰,精美刺绣的赭色袍服紧紧地裹着她的躯体,宽大的白色刺绣袖子正盈满清风。在袍服两个侧边有淡蓝色的华美镶边。女子坐在一张蓝色镶边大毯子上,毯子绵软而坚实。这身华服彩章正是这位女子高贵的身份地位的诠释。在莫高窟第85窟壁画中有一幅“称量者图”:画面中,一位身材魁梧壮实的男子,站在一杆大秤前正在称量几块红色的物品。男子身穿一袭圆领白色袍服,最为引人关注的是袍服上的黑色大团花图案。

《诗经·终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意思是说有位君子到此地,他身上穿着锦绣衣衫和狐裘外套。这里的锦衣,实为古代显贵者的重要服装。锦衣的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据说熟练的织工一天也仅仅能织成几厘米的锦,因而有“寸锦寸金”的说法,足见其珍贵。锦衣本身就织有精美华丽的图案,因而成语“锦上添花”,常被用来称颂美上加美、喜上加喜;成语“锦衣玉食”中的锦衣是指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是指珍贵的食物,想来这也是相当豪奢的生活了吧。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