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将爱献给最需要光的孩子——记“中国好人”龚丽君

2025-09-19 08:55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将爱献给最需要光的孩子

——记“中国好人”龚丽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她,中等身材、圆脸爱笑、目光温柔。

她,是平凉市孤残儿童救助协会会长,是数百名孩子口中的“龚妈妈”。

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中国好人榜”,龚丽君名列其中。

荣誉背后,是她近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她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那些最需要光的孩子们。

“工作就要做扎实,得走心”

故事要从2016年讲起。

刚退休的龚丽君在朋友介绍下加入助残志愿者队伍,“刚开始就想着参与一下。”

转变发生在一个寻常的走访日。

当龚丽君走进灵台县独店镇脑瘫患儿小华(化名)的家时,被眼前的一幕震住了:3米多长的柜子上,小华的药盒垒得近半人高。

“这些都是这几年吃出来的。”小华母亲语气平静,龚丽君却听得心如刀割,“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些孩子过得有多辛苦。”

那一面药盒垒成的墙,像一记重锤,坚定了龚丽君踏上公益路的决心:“工作就要做扎实,得走心!”

“用脚步丈量,靠双眼核实”

公益之路,并非坦途。

两个现实难题摆在龚丽君面前:如何精准核实帮扶对象?如何持续募集公益资金?

她的方法最“笨”,却也最可靠:“用脚步丈量,靠双眼核实。”

龚丽君曾在崆峒山后峡的荒山里艰难攀爬,一边防着野兽,一边担心跌倒;也曾在暴雨后的崆峒区香莲乡,跟着放羊人爬过由一根木头搭成的“危桥”……

“不怕吗?”

“也怕。但不过河,就看不到真实情况。”

近十年,龚丽君带领助残志愿者走访超2万户困难家庭,足迹遍布平凉市40多个乡镇,行程达10万公里。

她白天记录,夜里写报告。几百份扎实的调研材料,成为公益项目推进的关键依据。

龚丽君还屡次自费跑项目、递材料,对接39个公益项目,募集资金物资超2200万元。

“她喊我妈妈,我就要对她负责”

在龚丽君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她与两个女孩的合影。“这是小蓉姐妹,她们都叫我妈妈。”

小蓉(化名)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母智力残疾,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妹妹年幼,不善言辞的她因为小事被同学孤立后,患上重度抑郁,并因自残被送进精神病院。

得知消息后,龚丽君第一时间赶到,通过心理疏导和温情陪伴,这个拒绝和任何人交流的女孩扑进龚丽君的怀里,哭喊出了一声——“妈妈”。

一声妈妈,一生牵挂。

“她喊我妈妈,我就要对她负责。”龚丽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去年起,龚丽君为小蓉一家申请到每月1200元的资助,经常带姐妹俩吃饭、逛街、散心,联系心理咨询师对小蓉进行心理辅导,还送她去学美容手艺……

龚丽君用陪伴,重新点燃小蓉对生活的希望。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苗苗(化名)从小学起就接受龚丽君资助,直到去年考上大学。“龚妈妈待我如亲人,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苗苗感激地说。

在龚丽君看来,这些孩子最缺的不是物资,而是被放在心上、捧在手心的温暖。

为此,龚丽君打电话请老师多留意孩子情绪,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爱心交流,为中小学教师做心理培训……她努力织就了一张“爱的防护网”,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千万道目光汇聚,才能让每一个角落都不再黯淡”

做公益的这些年,龚丽君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帮扶不仅是给予物质,更是赋予尊严和能力。

同事小龙(化名)因双腿瘫痪一度消沉,龚丽君邀请他来协会工作。在这里,他找回自我价值,笑容也多了。

“一份工作对残疾人而言,不仅是有了活下去的收入,更是挺起腰杆的尊严。”龚丽君说。

于是,龚丽君积极筹备成立专业机构,推动残疾人就业帮扶,帮助更多的“小龙”实现就业、融入社会。

她的公益版图也在不断扩展:成立“蓝天新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为千余名困境学生和散居孤儿申请资助,服务超10万人次……

很多人问龚丽君:“出钱出力累一身病,图啥?”她总是淡然一笑。

她自己吃馒头榨菜凑合,几十元钱的衣服穿许多年,却每年为孩子们垫付上万元。她图的,从来不是名利。

龚丽君的公益事业,离不开全家人的默默支持。丈夫是她的“专职司机”,跑遍平凉城乡;亲戚们都捐过善款、搬过物资、做过志愿者……“全家公益”是她最温暖的后盾。

获评“中国好人”后,龚丽君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她说:“一个人的目光只能照亮一隅,千万道目光汇聚,才能让每一个角落都不再黯淡。唯有让每一个困境者被看见、每一声呼唤被听见,希望才能真正生根发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