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界

微短剧产业崛起,济南也有大动作——镜头里的新赛道

2025-10-14 08:59 来源: 舜网

天时 山水古村织就天然“摄影棚”

“卡!这条过了!”随着导演一声喊,于永至松了口气,接过道具组递来的矿泉水。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演员,最近两年拍了不少短剧,但这次在方峪村的拍摄,还是让他印象深刻。“你看这石头房子,墙面上的纹路、门口的老槐树,都是天然的布景,根本不用刻意搭景,拍年代剧太合适了。”于永至指着不远处的一排老房子说,“拍摄周期短,一般7天就能拍完一部,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得快速吃透剧本、进入角色。好在济南这边的服务很到位,从场地协调到后勤保障,都不用剧组操心。”

方峪村党支部书记吴斌这段时间成了片场的“常客”,每天都要去转几圈,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们是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的房舍清一色都是石头建筑。以前村民觉得这些老房子‘土’,现在成了宝贝!”吴斌笑着说,每年有十几个剧组来村里拍戏,除了《你郝大胆》,还有不少民国剧、乡村题材的微短剧,“剧组来了,村民能当群演、做后勤,一天能挣二三百块钱,村里还能收场地租金,一年下来能多收入几十万元。更重要的是,村子的名气大了,不少游客看完剧来打卡,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的发展。”

IMG_256

年代剧在方峪村找到了绝佳取景地。

方峪村只是长清区“天然摄影棚”的一个缩影。翻开长清地图,山区、泉水、古村、园博园错落分布——五峰山的山林适合拍战争戏,灵岩寺的古建筑能拍古装剧,园博园的欧式建筑能搭民国场景,就连路边的泉水池,都能成为剧中的“点睛之笔”。“不管是年代剧、战争戏,还是现代剧、古装剧,在长清都能找到合适的场景。”长清网络视听工作小组工作人员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长清成了微短剧剧组眼中的“香饽饽”。

地利 政策+基地搭起产业“骨架”

如果说天然场景是长清的“先天优势”,那么完善的产业配套和政策支持就是长清的“后天发力”。记者来到济南市第一家室内“一屋一景”短剧拍摄基地——清影基地。左边是“霸总”的办公室,黑檀木办公桌泛着冷光,书架上摆满了烫金封面的书籍;右边是女主的衣帽间,米白色开放式衣柜里挂满蕾丝裙、羊毛大衣。医院病房的病床、输液架一应俱全,儿童房的墙上贴着卡通贴纸,连地板上的玩具都摆得像“真实家庭”一样。

“我们基地有60多个场景,都是按照实际生活场景1:1还原的,连细节都不放

过。”基地负责人徐龙驰介绍,基地从10月初投入使用后,就没“闲”过,10余个剧组轮番入驻,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好几个剧组同时拍摄,“以前剧组拍室内戏,得自己找场地、搭布景,费时又费钱,现在来我们基地,直接‘拎包开拍’,效率提高了不少。”

IMG_257

室内拍摄基地投入使用。

基地的火爆,离不开长清区对网络视听产业的重视。2024年底,长清区成立了网络视听产业工作小组,打破发改、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间的壁垒,形成“一站式”服务机制。“以前办一个手续,得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几天就能办下来。”山东满格影业总经理董姝说,“有一次我们基地的电路出了问题,晚上8点给工作小组打电话,不到1小时,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来了,连夜修好了电路,一点儿没耽误第二天的拍摄。”

2025年5月,《长清区扶持微短剧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从基地建设、内容创作、人才培育等8个维度给出扶持政策——建基地能拿补贴,拍好剧能获奖励,引人才有优惠。更重要的是,长清区还有雄厚的人才储备: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管理学院等高校就在辖区内,化妆、道具、演员、服装等台前幕后的人才,能直接“输送”到剧组。“以前我们得从外地找化妆师、服装师,现在直接从高校招毕业生,不仅成本低,还能把人才留在长清。”董姝说。

IMG_258

企业为群众演员办理群演证。

人和“鲁人”归乡筑就产业未来

“我爸走的时候,我还在横店赶戏,等我连夜往回赶,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山东红石榴影视传媒公司创始人王刚是威海人,曾是“横漂”大军中的一员,从群众演员做起,演过路人甲,也跟知名演员搭过戏,“以前总觉得离家远能挣多点,后来才发现,家人才是最放不下的。”

2024年,听说长清区在大力发展微短剧产业,王刚毫不犹豫地回到山东,在长清成立了公司。“长清有场景、有政策、有人才,比在外地漂着强多了。”王刚说,现在他的公司不仅能承接短剧拍摄,还免费为当地居民做群众演员培训,“很多老人、大学生想当群演,但不知道怎么演,我们就请专业老师教他们走位、表情。现在不少人都跟着剧组拍了戏。”

像王刚这样归乡的影视人,在长清还有很多。董姝告诉记者,全国影视行业从业者中,不夸张地说有30%是山东人,他们大多漂在横店、象山、郑州等影视基地。如今,“鲁人回家”成了在长清发展的影视人的共同目标——有的从横店回来当导演,有的从北京回来做编剧,有的从上海回来搞后期,人才回流让长清微短剧产业充满活力。

随着人才的集聚,长清的微短剧产业也迈入“精品化”发展阶段。目前,长清区已构建起“一核多园”产业布局,除了清影基地,山影(长清)城市电影制片厂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未来计划打造“十分钟食宿旅生态圈”——剧组在基地拍戏,十分钟内就能找到宿舍、餐厅、便利店,极大地提升拍摄效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长清区注册网络视听相关企业已接近350家,2024年全区网络视听产业总产值约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4家,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加速形成。

在长清,微短剧早已不是简单的“快消品”,而是承载着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的“新载体”。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