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播报

景泰农田“变形”记: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

2025-10-14 10:03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刘延海 通讯员 卢昌来

深秋季节,景泰县各乡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连片玉米长势喜人,白色滴灌带沿田垄蜿蜒延伸,不时有农机在宽阔的机耕路上穿梭——这幅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农业图景,正是景泰县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注脚。

从“零碎田”到“连片方”,老土地焕发新颜

“以前这一片全是‘巴掌田’,田埂比庄稼还多,大型农机进不来,浇水全靠天,种10亩地比别人种20亩还累。”站在自家承包的田块旁,上沙沃镇段家井村党支部书记余有俐指着远处地块回忆道。过去,他家15亩耕地被分割成8块,最大的不足3亩,最小的仅半亩;春种时要扛着种子、化肥在田埂间来回奔波,秋收时只能靠人工收割,忙活半个月才能收完。

如今,这片土地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零散地块整合为连片“方形田”,每块面积达20亩;4米宽的硬化机耕路贯穿田间,大型播种机、收割机可直接开到田边;滴灌系统全部铺设到位,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现在种30亩地比以前种10亩还轻松,农机一天就能种完,收割3天就搞定。”余有俐笑着说。地块整合后,不仅耕作效率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也提高15%,过去闲置的田埂变成了可耕种土地。

 科技“种粮”,算好三本“增收账”

光有好田还不够,“科技范儿”才是高产关键。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廷芬蹲在田埂上,手持墒情监测仪向记者演示,屏幕上实时显示土壤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数据。她介绍,这片高标准农田配套“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农户通过阀门就能控制灌溉时间与施肥量。对农户而言,这套系统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三本账”。

“第一本是节水账。”余有俐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漫灌一亩地需用水800立方米,现在用滴灌仅需300立方米,每亩地节水62.5%。“第二本是省工账。”以前浇水要守在田间开关闸门,施肥靠人工撒施,一个人最多管10亩地;现在通过阀门控制,一个人能管50亩地,每亩地省2个工时,按当地人工工资每天150元算,一年仅省工就能增收1.5万元。“第三本是增产账。”去年,村里1500多亩连片玉米亩产达500多公斤,比传统农田增产50多公斤,1500多亩地仅玉米一项就多收7.5万多公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政策护航,绘就农业现代化蓝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我们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硬抓手’,从规划、投入到管理,形成了一套完整工作机制——既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又配套智慧农业设备,同时培育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景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应玥指着墙上的规划图介绍。近年来,景泰县已在喜泉、寺滩、草窝滩、上沙沃等乡镇建成高标准农田32.3万亩,覆盖全县65%的耕地,惠及农户2.8万户。

在投入方面,景泰县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除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外,还引导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同时整合水利、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形成建设合力。在管理方面,实行“建管并重”,明确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由村集体或合作社负责日常维护,县农业农村局定期开展巡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我们计划到2025年再建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全县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超80%。同时,还要引入更多新技术,比如无人机植保、病虫害绿色防控、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等,让‘良田’更‘智慧’,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高产稳产的‘金土地’。”李应玥有着清晰的规划。

图片均由景泰融媒体中心提供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景泰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悄然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也让农民的“粮袋子”更稳、“钱袋子”更鼓。如今,在景泰的田野上,越来越多“老农田”变身“高标准”,这些充满生机的良田,正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坚实根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