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振兴“千金方”——岷县从一株当归到全产业链发展纪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文静
金秋十月,海拔3000多米的岷县禾驮镇三沟村薄雾缭绕,药农弯腰采挖当归种苗的身影,勾勒出“千年药乡”的丰收图景。近年来,岷县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构建起覆盖种苗繁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实现了从“一株药”到“一条链”的突围。
种苗:源头筑牢产业根基
“药材好不好,种苗是关键。”在岷县当归研究院种苗繁育基地,W型立体循环式育苗床正高效运转,160个育苗盘沿轨道循环,智能化系统调控温湿度,较传统平面育苗空间利用率提升4至6倍,出苗齐、成苗率高、抽薹率低。该设备由岷县联合高校与企业研发,破解了传统育苗瓶颈。
岷县建成野生当归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标记分布群落28个,培育“岷归1号”至“岷归6号”系列新品种,熟地育苗、种子丸粒化等技术成熟,抽薹率控制在5%以内。全县种苗绑定“二维码身份证”,实现了全程溯源。2025年,全县种子种苗繁育面积达7.5万亩,集约化示范基地达1100亩,形成了“技术单位+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累计投入5600万元建成3个标准化种子园、8个种苗基地,年供优质种苗4.5万吨、种子800吨,良种覆盖率超95%。全国首个《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岷当归》国家标准与《定西市当归产业保护发展条例》的实施,更给产业发展加上了“双保险”。
精深加工:延伸价值链条
岷县立足地理气候差异,构建“四基地”种植布局(东部当归、南部当归黄芪轮作、西部黄芪党参混搭、北部黄芪党参主攻),形成了“一乡一品、多乡联动”格局。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万亩,其中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61.5万亩,标准化率超88.7%;13家企业(合作社)建成GAP种植基地8.2万亩,还在周边省市“飞地种植”40万亩,通过无人机“飞防”、当归移栽机等设备,大幅提升了种植效率。
在加工端,整合孵化园、饮片加工园等平台,形成了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区。园区入驻企业73家(规上21家),年加工中药材20万吨,产值超11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产品从浓缩当归丸、芪参养生醋饮延伸至当归美容水、精华液,形成了中成药、中药饮片、药食同源产品、日化品协同的大健康格局,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防线同步构建。
文旅融合:激活产业新动能
“中国当归城”作为西北最大当归交易中心,常驻商户500余家,流动客商5000余家,日均交易量800吨,年交易量30万吨、交易额240亿元。以此为核心,岷县形成“1+2+N”线下交易体系(1个核心市场、2个乡镇专业市场、N个产地市场)。
线上渠道亮眼,89家电商企业、1600多个网购平台主体年销售额5.08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入围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前十(甘肃第一),2025年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品牌与文化并进,“甘味”品牌授权“岷县当归”等2个中国驰名商标,培育4个甘肃著名商标等9个甘味品牌,“岷归”获30项殊荣(含农产品地理标志),2025年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当归加工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3个文化展馆、26名传承人传承药文化。
康养赛道发力,岷县整合“中国文化百强县”“千年药乡”资源,打造3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建成56家养生馆、药膳坊,开发46个药食同源产品、11个当归日化品。2025年以来接待康养游客86万人次,综合收入4.3亿元。
从种子纯度到产业链长度,再到文旅融合广度,岷县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笔,绘就“康养药乡”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