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评论

微短剧的时代担当——从《家里家外》到《梦笔不能停》的文化叙事

2025-10-14 23:04 来源: 广电视界 作者: 作者:王禹

近日,为进一步提高微短剧创作质量,促进优质网络文化内容传播,中宣部文艺局于2025年组织开展了“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经过广泛征集、推荐申报、集中评审等多个环节,最终评出9部作品。

(一)

当看到“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入选名单时,我们似乎看到的不仅是一份作品目录,而是一幅微短剧由“粗”至“精”的微缩图景。九部作品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追求,标志着微短剧这一新兴艺术形态正从娱乐消遣向精神滋养的质的飞跃。

应当讲,当前的微短剧创作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表层叙事,而是勇敢地潜入生活的深水区。

四川省委宣传部推荐的《家里家外》和北京市委宣传部推荐的《西城无小事》等作品,将镜头对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锅碗瓢盆与街坊邻里的细微处,挖掘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结构与伦理观念。

IMG_256

这些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戏剧性不在离奇的情节中,而在最平凡的日子里。而山东省委宣传部推荐的《法官的荣耀》,则展现了另一种深度,那就是行业叙事的专业厚度与人文温度的融合,标志着微短剧创作视野的拓宽与成熟。

(二)

入围的作品在地理空间上的跨度同样令人惊叹。

从湖南省委宣传部推荐的《有种味道叫清溪》的湘楚风情,到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的《澳门故事》的濠江气象,再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荐的《东坡先生赶考记》的历史回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IMG_257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作品不再将地域文化作为奇观展示,而是将其内化为人物性格与命运不可分割的部分,让地方性知识成为通往普遍人性的窗口。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东坡先生赶考记》这样的作品,它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成为可以与现代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活态存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题材宝库,更在无形中重塑着我们的文化基因。

(三)

从技术层面看,这些作品证明了“微时长”同样可以承载“深思考”,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叙事的起承转合与人物的立体塑造。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力,正是微短剧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而浙江省委宣传部推荐的《赵小姐的日记》与上海市委宣传部推荐的《人生冷场没关系》,则代表了微短剧另一种重要取向,那就是个体心灵世界的精细描摹。安徽省委宣传部推荐的《梦笔不能停》,则以“穿越+奇幻+文旅”为核心元素,凭借精微的视听叙事和AI科技的思接千载,实现了助力地方经济与文化传播的双向共赢。

IMG_258

在宏大的时代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这些作品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它们关注的是当代人在快节奏社会中的心灵处境,还有那些无法被简单归类的情绪波动与生命感悟。这种对个体尊严的呵护,正是人文关怀最具体的体现。

这批优秀微短剧的出现,标志着微短剧精品创作开始摆脱对形式的过度迷恋,回归到内容为王的创作本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动态、多元、富有生命力的微短剧文化地图,并以其特有的轻盈与灵动,成为传递时代声音、塑造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

当微短剧不再仅仅追求点击量与瞬时快感,而是担负起记录时代、慰藉心灵、启迪思考的文化使命时,它便完成了从娱乐产品到文艺作品的蜕变。这九部作品构成的,不仅是一个评选结果,而是阐释了微短剧创作的精品秘籍,那就是在快与变之中,那些关乎真善美的永恒价值,依然可以再以最新的艺术形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