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影视】民族记忆的光影重构
民族记忆的光影重构
谢子涵
“行尽秋山路几重,故山回首白云封。”正是晚清名臣左宗棠一生的真实写照。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重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阔历史,唤起了当代中华儿女的共同民族记忆。该片播出后不仅获得了收视率和口碑上的双丰收,更在重构民族记忆和创新历史叙事的层面上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到了历史还原与艺术创新相结合,让这段尘封的民族记忆重现,对当下社会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本片对左宗棠传奇人生的诸多细节进行了细致刻画:左公与林则徐的“湘江夜谈”、在朝堂上“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坚守立场等。这些事件极大丰富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细节及相关人物的认知,令人动容。
该片并未采用以往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中的单一民族叙事视角,而是充分展示了各族儿女共抗外敌的民族精神,这也是本片能够触动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当阿古柏进犯新疆后,各族民众奋起反抗,涌现出诸多爱国豪杰,他们自发组建民团武装坚持斗争了十多年。当左宗棠大军遭遇粮食危机之时,一位当地老人的指引让胜利的天平再次倾向左宗棠所率领的大军,真实呈现了各族民众反抗外敌、并肩作战的历史事实。待到清军势如破竹之时,城内各族百姓喜迎官军入城,“军行所至,或为向导,或随同打仗,颇为出力”。这些历史记载有力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二
该片在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较之以往同题材纪录片具有突破性的创新。首先,最具特色的一点便是采用了章节化的叙事形式,每集都分成了几个几分钟的片段,并相应制作了小标题,让观众能迅速知晓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这种纪录片叙事结构并不常见,适配了现代观众的观看习惯,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其次,本片主创依托芒果大模型,造就了清代人物场景微调模型,并利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极大提高了画面质感。同时,该片还采用了4K超高清摄影技术等,将实地拍摄与虚拟动画相结合,对新疆诸多重要城市的建造历程进行了重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本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边界。此外,本片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几乎全流程使用演员“搬演”,并采用戏剧化的叙事方式,在纪录片中可谓少见,也正因如此,才使之具有了扣人心弦的观看体验。
三
优秀的历史人物题材纪录片,常常兼顾家国大义与人之常情。该片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唤起了观众的集体记忆与共情。本片不仅展现了左宗棠的雄才大略,也呈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片中有数个触动人心的片段:左公在亲人们相继去世后的落寞与孤寂、与好友刘典等人的诀别、对后辈的提拔与抬爱、病故他乡后民众们自发送别等,对这种真挚情感的刻画,让历史人物更加鲜活、立体,在片中亦是极为“催泪”的一部分。尤其是左宗棠得知挚友刘典因劳去世后悲痛欲绝,随即从私人俸银中抽出一部分供刘家治丧,将“君子之交”体现得淋漓尽致。
片中演员的精彩“搬演”令观众触摸到了左公鞠躬尽瘁的一生,并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成功唤起了观众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历史与民族记忆不仅仅是故纸堆中的旧梦,更是烛照当下的指路明灯,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