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天水:高山果园结“金果”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天水:高山果园结“金果”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
金秋时节,在秦安县五营镇冒冒粮千亩苹果种植基地里,红彤彤的高山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穿梭林间采摘、分拣,筐筐鲜果映红了田野。
作为天水市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苹果正通过品种改良、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链延伸等举措,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科技赋能品质跃升
“现在主要有花牛、富士和嘎啦三个品种,咱们基地海拔高、光照足,施的都是有机肥,苹果糖分积累多,脆嫩多汁,特别受客商欢迎!”秦安县闫家沟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闫来福拿起一颗刚摘下的苹果,笑容满面。
在秦安县五营镇,这片1500亩的现代农业果品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流转土地、技术指导等方式吸纳170户果农抱团发展。同时,积极引进优良果品品种、果园覆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基地一年能产400多万斤苹果,亩产达5000多斤,产值超万元。
“海拔高、通风好,加上无公害种植,果子酸甜度刚刚好。”闫来福说,科学管理让苹果品质大幅提升,市场认可度节节高。
“我们在提高苹果质量产量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三个村子1000多户农户致富。”闫来福告诉记者,入股的果农不仅有分红,还能选择在合作社务工,农忙时每天用工超过200多人。
村民闫同国既是基地的入股者,也是务工者。“我在合作社入股了16万元,分红在8万元左右,不仅入了股,我还在这务工,每天能赚160元左右,顾家、赚钱两不误!”他笑着算起收入账。
闭环管理品质守护
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秦安县也在抓紧完善冷链仓储和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延伸了苹果产业链。
在秦安雪原果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颗颗刚摘下的苹果经水洗、烘干、称重、分拣等环节筛选后,按重量、色泽分级包装,工人们再对每颗苹果进行复检、贴标,装好后随即发往全国各地果品市场。
“就像给苹果做CT,疤痕、核变果都能筛出来。”雪原果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全斌指着分拣设备介绍说,采购过程中严格把关,收过来的一部分苹果直接进冷库储存,另一部分进行加工包装后进入市场。
作为一家集果品收购、贮藏、加工为一体的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雪原果品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储存分拣技术和经营模式,打通全产业链。据了解,该公司生产线每天处理苹果30吨,年收购果品2万余吨。同时公司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冷库仓储技术,让苹果储存后口感与新果无异,实现全年供应。
“我们对接17个合作社,常年为果农提供果树修剪、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护等技术指导,再通过冷链仓储和精深加工,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苹果。”蔡全斌说,从田间到市场的闭环管理,让“天水苹果”的品牌越叫越响。
小苹果撑起大产业
苹果产业的“甜蜜升级”,是天水市近年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体系的缩影。
近年来,天水市聚焦苹果产业增量提质,通过改造低效果园、建设防灾减灾设施、加强品种保护培育和创新营销模式等方式,全市果品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优质商品果率提升至80%,花牛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8.88亿元,入选“全国果业2025—2028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今年全市87万亩花牛苹果预计产量200万吨,亩产值预计达到65.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107亿元。目前,75毫米以上优质果收购价达到每斤3.8元,较去年每斤上涨了0.5元。”天水市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谢睿介绍,通过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优化种植方式,加快产业迭代升级以及创新营销模式等手段,提升苹果产业综合效益。
从品种改良到冷链仓储,从分散种植到集群发展,如今,红彤彤的苹果不仅挂满了枝头,更成为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
(柴琪 熊伟斌 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