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莫让“解压神器”变成“伤娃利器”
江德斌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们购买的“解压”软泥类玩具,经常散发出刺鼻气味,还导致孩子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有些玩具包装中,没有厂名厂址信息和产品合格证,是典型的“三无”产品。这一两年来,这种号称“解压神器”的软泥类玩具风靡市场,成为日常孩子们把玩最多的玩具。但软泥类玩具导致的儿童伤害的事件也屡见报道,安全性令人担忧。(9月7日央视财经调查)
这些五颜六色的软泥,在孩子们手中被揉捏、拉伸、塑形,本应是释放压力、激发创造力的快乐时刻,却因刺鼻气味、皮肤过敏、“三无”产品泛滥、有害物质超标等安全隐患蒙上阴影。“解压神器”变成了“伤娃利器”,不仅损害了儿童身体健康,刺痛了家长的心,更暴露出儿童玩具市场监管的短板,亟需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
软泥类玩具凭借低价格、高趣味性的特点,迅速占据校园周边小卖部、线上电商平台的热销榜单。然而,在市场扩张的背后,是生产环节的野蛮生长,部分厂商违规添加大量硼砂,导致硼元素迁移量严重超标,并刻意采取“三无”包装,逃避市场监管,或者以合格产品送检,却将超标产品销往市场。从调查看,涉案厂商明知硼元素超标会对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却贪图利益,肆意妄为,必须严惩不贷。
令人忧心的是,这类软泥玩具往往以“解压”“益智”为噱头,掩盖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儿童不识真面目,往往被五颜六色的外表所诱惑,家长也在“网红玩具”的吸引下盲目跟风购买,无形中却伤害了孩子健康。
分析可见,“伤娃软泥”的泛滥,是监管、销售、消费多链条失守的结果。在监管层面,国家标准对玩具的化学性能、物理性能有明确要求,但针对软泥这类新兴玩具的专项检查频次不足,线上销售平台的监管难度较大,导致“三无”产品有机可乘。校园周边小卖部、地摊等渠道散乱失序,缺乏严格的进货筛选机制,部分商家为追求利润默许不合格产品流通,甚或故意遮掩硼砂问题。部分家长对玩具安全标准认知不足,选购时更关注价格和外观,忽视了产品质量,客观上为劣质玩具提供了生存空间。
守护孩子的童年安全,不能仅靠家长的“火眼金睛”,更需要构建全链条的监管与保障体系。监管部门应强化源头治理,加大对软泥玩具生产企业的排查力度,对违规生产“三无”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的企业依法严惩,同时畅通线上线下举报渠道,对问题产品及时下架召回。电商平台、线下零售商需履行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进货查验制度,拒绝销售“三无”产品,从流通环节切断劣质玩具的传播路径。此外,还应加强安全知识普及,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等方式,引导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查看产品合格证、安全认证标志等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