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乡村振兴在路上】
秦王川上好“丰”景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兰州新区报记者 魏晓倩
秋日的秦王川大地,微风轻拂,广袤的田野涌动着层层金色麦浪。现代化的智能温室中,五彩斑斓的鲜切花争奇斗艳,馥郁芬芳;设施大棚内,嫩绿的蔬菜生机勃勃,茁壮成长。养殖场里,膘肥体壮的牛羊悠然自得地踱步,展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近年来,兰州新区积极构建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亩均效益”为导向,持续推动以鲜切花、食用菌、牛羊猪为核心的设施农业稳健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双创基地、赖家坡生态种养循环园等设施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精心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
高标准农田筑基
守好粮仓提产能
今年,兰州新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3.88万亩,同比增长4.39%。同时,进一步调整种植产业结构,提高高产值作物种植比重,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9万亩,其中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0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3%。此外,还引进金博士588、金博士1924等寒旱区高产玉米新品种,试种济麦22号、兰天42号、兰天58号等冬小麦新品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
今年上半年,食用菌产量达到0.22万吨、出栏生猪17万头、羊5万只、家禽8.5万只,奶产量2.8万吨。
这喜人的丰收成果,得益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扎实落地。
通过土地流转、规划代建、运营维护,兰州新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8万亩,原本零散的小块地得以整合,建成区实现增产丰收。
在各处的高标准农田里,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地为农作物输送养分。“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灌溉、施肥都能精准控制,产量上去了,收入也增加了。”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特色产业赋能
集群发展树品牌
立足秦王川寒旱气候特点与土地资源禀赋,兰州新区以设施农业为抓手,推动鲜切花卉、食用菌、设施果蔬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同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双创基地、空港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提质增效,让特色产业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蓬勃生机。
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蔬菜种植面积3.22万亩,同比增长15.5%,鲜嫩的黄瓜、饱满的番茄从大棚直供周边市场;食用菌产量也有所突破,白玉菇、蟹味菇等优质菌菇端上百姓餐桌,“菜篮子”“果盘子”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今年,兰州新区积极组织开展第五批“甘味”农产品品牌认定工作,“陌上时光”“兰新秦农”等5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助力本土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同时,对已入选“甘味”目录的企业品牌开展常态化监测,从产品质量、包装标识、市场口碑等维度进行跟踪评估,确保“甘味”品牌成色不减、信誉不坠。
在鲜切花领域,兰州新区已成长为西北重要的生产基地。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荷兰文洛式智能温室里,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光、水、肥数据,自动化系统精准调控生长环境,让每一株玫瑰、洋桔梗都能在最优条件下绽放。
食用菌产业同样亮点纷呈。秦东农投食用菌生产车间内,数字化管控技术大显身手:菇房温度稳定在24℃、空气湿度控制在60%,LED灯带模拟自然光照节律,让菌菇始终处于“舒适区”生长。“数字化管控不仅让菇形更匀称、色泽更鲜亮,还能灵活调整出菇时间,避开上市高峰,稳稳保住售价。”秦东农投双创中心负责人介绍。
项目建设提速
设施焕新扩规模
走进秦川镇榆川村,曾经锈迹斑斑的温室骨架已更换为耐腐蚀的新型钢材,老化漏水的灌溉管线升级成精准滴灌系统,老旧的手动温控设备被智能传感器取代,工人们正忙着调试新安装的温湿度监测终端。
这是兰州新区对老旧农业设施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的生动场景,通过对硬件设备的全面焕新,原本效率低下的温室大棚重新激活产能,成了培育优质作物的沃土。
设施升级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好硬件”发挥“好效益”?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种植企业正严格按照“按季轮作、错峰定植”的标准化方案安排生产:春季的番茄刚采收完毕,嫩绿的生菜苗已被移栽入棚;夏季的黄瓜还在挂果,秋冬茬的辣椒种苗已在育苗区培育。“以前大棚常因茬口衔接不当闲置一两个月,现在土地利用率和收益都翻了番。”种植户的话语里充满喜悦。
项目建设现场同样一派火热。在食用菌智慧产业园工地,挖掘机平整场地,工人砌筑挡墙,已完工的道路上,运输车往来穿梭。“目前基础工程已完成80%,接下来将安装智能接种机、环境控制系统等设备,年底前就能调试投产。”项目负责人指着施工蓝图介绍,投产后这里将实现从菌棒制作到菌菇分拣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年产能提升到1.2万吨。
乡村振兴产业园现代农业基地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土地平整和勘察已完成,下个月就能开始搭建钢结构,今年年底前要完成玻璃幕墙安装,2026年就能种上高品质果蔬。”项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建成后,将打造集设施果蔬种植、种苗繁育、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进一步延伸特色产业链条。
科技赋能升级
智慧农业提效能
行走在兰州新区的田间地头与农业产业园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扑面而来:智能温室里的传感器实时捕捉作物生长信号,大棚外的无人机掠过田垄完成精准植保,农户手机上的管理系统一键调控灌溉施肥……
兰州新区正以科技为笔、装备为墨,让科技红利源源不断转化为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技术员王龙龙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远处大棚的遮阳网便缓缓展开,滴灌带均匀喷出细密的水珠。
“‘大棚管家’系统实时更新温度、湿度、光照度数据,以前1个人管2个棚还忙得脚不沾地,现在1个人管5个棚都很轻松,而且鲜切花产量提高了30%,人力成本却降低了近20%。”他指着手机上的环境监测曲线介绍说。
在上川镇天山村玉米种植基地,得益于一系列的科技组合拳,连片的玉米迎来了大丰收。“我们依托物联网平台远程管理千亩农田,实时预警苗情、病虫害及气象风险,开启了‘一人管千亩’的高效管理模式。”甘肃丝路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庚录说。
科技的力量还在向农业生产各环节延伸。在新区农投集团的千亩万寿菊基地,连片的金色花海顺着地势铺展开来,农户们弯腰采摘着盛放的花朵,不远处,无人机操作员正操控着一架载重无人机,稳稳悬停在采收点上空,机械臂缓缓松开,一袋重达120斤的万寿菊便轻轻落在地边的转运车里。
“以前收万寿菊,得靠人背肩扛往地外运。”景农禾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王中博说,“现在用这种载重无人机,一次就能运100多斤,从地块中央到地边不过3分钟,不仅省了人力,还能保证万寿菊的新鲜度。”
说话间,又一架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花海,细密的水雾均匀洒在花株上。“这是在给万寿菊喷叶面肥,无人机按设定航线作业,一亩地5分钟就能搞定,肥料利用率比人工高得多。”王中博说。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人力耕到智能种,兰州新区正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向更高效、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方向迈进。
农旅融合增收
乡村变美百姓富
秋日的兰州新区,田园间飘着蔬果清香,村落里藏着诗意景致:温室大棚里的采摘体验人气火爆,机场旁的美丽乡村成了打卡地,农家乐的餐桌上满是地道农家味……
近年来,兰州新区以乡村振兴为总牵引,将农业“底色”与旅游“亮色”深度融合,通过盘活资源、打造业态、联结群众,让“农区”变“景区”、“农品”变“商品”、“农活”变“体验”,走出一条农旅互促、增收富民的特色路径,奏响了乡村振兴与百姓致富的共鸣曲。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周边的环境蝶变,为兰州新区农旅融合打开了“窗口”。新区精准划定机场飞行可视区域300米、600米整治范围,制定专项方案,在尖山庙等示范村掀起“八改”“五清理”“五拆除”“五整治”热潮:坑洼土路修成了柏油步道,斑驳农房刷上了水墨彩绘,杂乱的菜园围起了竹篱笆,闲置空地种满了格桑花与月季。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同步跟进,公共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持续升级。
如今,从机场降落的旅客远眺窗外,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花团锦簇的美丽乡村;走进村落,能在村口的咖啡馆喝杯咖啡,到田间的民宿住一晚,沉浸式感受乡村慢生活。环境的“颜值”提升,不仅擦亮了新区对外形象,更让这些村庄成为“机场边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过往游客驻足打卡。
从温室里的采摘欢歌,到村落里的民宿灯火,再到农户手中的增收账本,兰州新区的农旅融合之路,正让农业更有奔头、乡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甜头。
秋韵正浓,兰州新区的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兰州新区正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根基,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支撑,以科技赋能为动力,以农旅融合为路径,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