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预制菜不能扭扭捏捏,要大大方方
□ 关育兵
连日来,罗永浩与西贝之间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将这一食品工业化产物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边是预计2025年将达到6173亿元、年增速超27%的巨大市场,另一边却是消费者“吃得不明不白”的普遍焦虑。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但其背后隐藏的信息不透明、知情权缺失等问题,却成为横亘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关键障碍。(9月16日《法治日报》)
当前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很大程度上并非针对产品本身,而是针对被隐瞒、被模糊的消费体验。不少餐饮店出餐速度快至两三分钟,却无一主动告知菜品属于预制;一些商家一边以“现炒现卖”为卖点,一边悄悄使用预制包加热出品;更有甚者,将预制菜以现做菜的价格销售,甚至推出价格不菲的“预制儿童餐”。这类缺乏透明度的经营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
事实上,从法律层面看,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早已有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然而,预制菜产业链长、加工环节多、添加剂使用频繁,极易导致信息不对称。更复杂的是,消费者与监管对“预制菜”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许多消费者将中央厨房预加工、门店简单加热的菜品一概视为“预制”,而现有法规则对“预制菜”有更严格的界定。这种认知差,恰恰需要通过更清晰的标识和更主动的告知来弥合。
令人欣慰的是,政策层面已开始行动。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也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些举措为行业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但要从根源上化解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仍需构建“法律强制+技术赋能+社会监督”的立体框架。
具体而言,应通过专项立法强制要求餐饮企业公开预制菜使用情况,不仅在菜单中明确标注,还需详细公示添加剂、营养成分、复热要求等关键信息。同时,可建立全国统一的预制菜溯源平台,利用二维码等技术实现“一菜一码”,让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菜品从原料到加工的全流程。此外,还应鼓励第三方评级、强化行业自律、加大抽检力度,对隐瞒造假行为实施严厉惩戒。
预制菜是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其本身并无原罪。但它不能“扭扭捏捏”、藏着掖着,而应“大大方方”地走向前台,以透明换信任,以诚信立口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餐桌上安全、便捷、值得信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