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平凉市崆峒区:家门口的“致富果”

2025-09-17 16:57 来源: 平凉日报

家门口的“致富果”

□记者 郭佳玥 文/图

秋日的晨光洒在崆峒区的万亩果园上,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采摘的果农们穿梭其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9月15日,记者走访了崆峒区多个苹果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探寻小苹果如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升级的“致富果”。

在甘肃吉美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分选车间里,一条自动化分选线已经安装完毕。“这是我们引进的国内最先进的绿萌苹果分选系统,每天能分选80吨苹果。”公司副总经理陈卫卫指着设备介绍道,“这套系统可以根据苹果的大小、色泽、糖度等进行精准分选,实现优质优价。”

在分选车间的隔壁,是一座冷链仓储库。“这个冷链仓储库容量达1万吨,采用德国比泽尔全变频氟制冷系统,可以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确保苹果保持最新鲜的状态。”陈卫卫说,“有了这个冷库,我们可以实现错峰销售,避开上市高峰期,提高果农收益。”

吉美果业的现代化设施不仅能提升苹果附加值,更将成为当地就业的重要平台,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务工。

据了解,该公司基地正式运营后,将重点解决农产品流通链条中最复杂、最薄弱的“最前一公里”,通过完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节点布局、服务网络和支撑体系,畅通农产品冷链运输渠道。建立集农产品“采、装、运、存、销”和信息沟通等为一体的产业服务模式,帮助农民打通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

此外,基地还将为园区商户提供金融及购销代理服务,协助外来客商高效完成收购业务,进一步完善崆峒区农产品产业链,增强农户种植信心,稳固种植规模,提高农民收入。

“这个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枢纽,更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我们相信,通过这个基地的建设运营,崆峒区的苹果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崆峒区林草局工程师魏小军说。

在绿源堡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60亩果园里,防雹网如同给苹果撑起的“保护伞”,水肥一体化设施正在精准灌溉。

“我们搭建了防雹网、水肥一体化系统,有效提高了苹果产量。”合作社负责人高兴良说,“合作社吸纳了周边60多户农户,既提供就业岗位,又指导种植技术。”

合作社成员王大爷正在果园里忙碌。“我家的10亩果园都加入了合作社,每年能多收入2万多元。”他笑着说,“还有防雹网,再也不用担心冰雹了。”

来到索罗乡胡洼村,果品种植大户张建红正在指导村民修剪果树。“2014年我栽了30亩乔化果园,效益不错。今年又新报了100亩矮化密植果园项目。”他说,“我希望全村人都把苹果种起来,共同致富。”

张建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亩产5000斤,每斤均价4.4元,一亩地就能收入2万多元。“我雇了8个长期工,忙时还要再请20多个临时工,都是本村人。”

同乡的东白村种植大户张雄也有24亩矮化果园。“亩产五六千斤,一亩地能收入1万多元。”他说,“我还安装了30个驱鸟器,保护苹果不受损失。”

近年来,崆峒区遵循“稳面积、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定位,秉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在布局上,以“静宁苹果”为产业基石,协同发展特色干果及其他应季鲜果,着力打造川区优质鲜食时令鲜果生产区、塬区鲜食苹果生产区及干果生产适生区,全力构建多元互补的优质果品产业链发展格局。成功培育3家链主企业,建成12处标准化示范园,规模以上果品种植户超过1500户,打造“崆峒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以及“富美怡”“国丰农业”“香莲塬”等8个果产业单品品牌。截至目前,全区果树经济林面积达10.5万亩,果品总产量7.2万吨,其中苹果种植面积2.76万亩,产量3.9万吨。

崆峒区的苹果产业,正通过现代化分选线和冷链仓储库的建设,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小小的苹果,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味蕾,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