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筑基 匠心传承 文化赋能
从师徒相授的经验积累,到产教融合的科学传承;从现做现吃的地域限定,到预包装产品的全域“触达”;从单纯的美食符号,到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今,兰州牛肉拉面产业正以多维创新打破边界,在守正中谋变,激活产业活力,书写“一碗面”的全新发展篇章。
技艺创新:
产教融合让拉面技艺从经验迈向科学
在技艺传承的赛道上,产教融合正打破传统师徒相授的局限,为行业注入科学力量。甘肃兴陇牛肉拉面职业培训学校校长、甘肃金味德拉面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梁顺俭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而创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
走进甘肃兴陇兰州牛肉拉面职业培训学校的实训室,十几名学员身着统一白色工装围着不锈钢操作台练习揉面,还有指导老师穿梭其间,俯身纠正学员的手法,偶尔拿起面团亲自示范。据梁顺俭介绍,该公司通过产教融合,与兰州资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及国际商学院,将拉面技艺纳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还创新“工学交替”“订单制”等培养模式,并承接揭榜挂帅高技能人才项目,大力培养技师、高级技师,推动技艺从经验走向科学,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该公司积极拥抱数字化,推出线上教学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拉面技艺触达全球爱好者。同时,关注消费新趋势,推动产业链标准化输出,不仅输出技师,更输出标准、设备与管理模式。通过参加国际技能大赛、全国展演等活动,不断吸收新理念、展示新形象,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品创新:
预包装保“本味” 消费体验出新招
当传统牛肉拉面遇上预包装产业,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成为破局关键。甘肃陇萃堂营养保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王小伟直言,预包装产业的未来,在于守正与创新的平衡。守正是根基,该公司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用质构分析仪拆解传统拉面“筋道度”,通过调整面粉配比与醒发时间,让预包装面条复煮后仍保持“柔而不烂”的口感。创新是动力,该公司针对不同群体推出细分产品:为年轻人开发“酸菜牛肉款”,为健身人群推出“低脂高蛋白款”,为家庭用户设计宽细双形态包装,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
渠道创新更让兰州牛肉拉面触达更多消费者。“家人们看过来,这碗拉面的汤是用牛棒骨熬了8小时的,面条煮3分钟就能吃。”兰啵旺的抖音直播间里,主播一边煮拉面,一边讲解兰州拉面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镜头扫过身后的产品货架,实时弹幕里满是“下单”“想尝尝”的留言。
据了解,该公司构建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线上在抖音建立了“兰啵旺品牌”日播矩阵,每天8小时直播讲解拉面历史与食用方法,今年“与辉同行阅山河甘肃行”单场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线下以西北为根据地,在兰州、西安等城市超市、便利店“全域铺货”,还入驻高铁站与机场便利店,让旅客在旅途中也能品尝到正宗兰州味。
文化创新:
以美食为载体讲好甘肃故事
一碗面的创新,不仅是产业升级,更是开拓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甘肃旅游研究院院长把多勋认为,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城市名片,生动体现了兰州人“兼容并蓄、务实创新”的品格,而这恰恰与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开放性与动态性相契合。这种精神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包容性与发展性是优秀文化的必要特征。讲好“拉面故事”,不仅是讲述一门手艺,更是讲述一个城市、一个省份在历史长河中如何通过开放、学习与自我革新,摆脱单一、静态的“边地”想象,展现出一种动态、自信、不断演进的文化共同体形态。
“预包装拉面是‘行走的城市名片’,需深挖背后的历史故事、民族交融等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王小伟告诉记者,“兰啵旺”将打造专属IP“兰小旺”,以黄河娃娃为原型,头戴拉面师傅白帽、手持汤勺,形象贯穿产品包装、广告与文创;核心产品“敦煌飞天款”包装,提取莫高窟祥云、飞天元素,搭配“一碗拉面,连接千年”文案,既突出“兰州正宗血统”,又形成差异化记忆点。
跨界合作也是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去年,我们联合兰州马拉松推出 ‘能量拉面礼盒’,成为赛事抢手产品;将与甘肃省博物馆联名打造‘文物里的拉面’限定款,希望将唐代面食俑图案印在包装上,在线上全力推广。正与甘肃可口可乐洽谈推出‘拉面+汽水’组合装,通过这些举措,提升品牌辨识度,也让外界看到兰州的现代化与文化深度。”王小伟说。
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到产业链上的科技感,再到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兰州牛肉拉面用传承守根本,创新谋未来的实践证明:工匠精神从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与时俱进中守住初心,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兰州日报社记者 郑丽君
来源: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