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一针一线”绣新城 “一笔一画”绘安居
渭源:“一针一线”绣新城 “一笔一画”绘安居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亚雄 通讯员 漆曼莉
晨光初绽,渭水河畔,兰渝铁路特大桥上的火车声打破了一夜的沉寂。渭河生态廊道上不时有晨跑的人们经过,天空是一页淡蓝的信笺,云朵如絮。信步城中,法桐与银杏织就斑斓的街景,公园里的草木仍恣意生长。崭新的校舍传来书声,智能停车场静默伫立,它们与蜿蜒的绿道、精巧的“口袋公园”彼此交织,仿佛一支流动的田园诗,吟唱着安居的暖意与兴业的朝气。
近年来,渭源县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锚定“建设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重塑城市基因,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渭源篇章。
这座城市生长的脉络,早已被描绘于一张名为“一心、两翼、三城、三轴、五片区”的蓝图里。它不只是图纸上的符号,更是一种从容的笃定——让蔓延有方向,让更新有温度。
“十四五”以来,渭源用173亿元、89个城建项目作针线,以“绣花”的耐心,细细织补城市的经纬。路网、管网、供热、供水,如同城市的血脉与神经,在无声中强化;而更动人的,是这座城市开始学会呼吸——新增的1627个车位是它的节奏,7525套安居房是它的温度,6.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是它舒展的身姿。
“这座城市,越来越懂得如何让人幸福。”市民李凤霞的微笑,或许正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成绩单。
更新,不只是修补,更是赋能。三年来,11亿元,9个项目——数字背后,是地下供水管网的重生,是冬季暖流的延伸,也是13条道路与2座公园的绿色升级。渭源执着于“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约定,将公园绿地绣进街角巷尾,让每人享有19.1平方米的柔软。于是,“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不再只是称号,而是可以漫步、可触摸的日常。而管理,是让美好持续生长的艺术。渭源信守“三分建、七分管”,用网格打捞细节,用智慧照亮角落。148处违建消散于无形,而一座“数字孪生”之城在云端生长。党建的红色微光,渗入“微网格”,点亮了“红邻里·爱满格”的温情。这一切,被写入《发展改革参考》,如同一封信,寄往更多渴望变美的城乡。
从成都来的王天宝、王曼玲夫妇,在这里住了二十天。“干净,干爽,舒服”,简单的词,却是对一座城市最高的赞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居住环境的改善,到心灵家园的栖居;从城市高效治理到人民群众办事效率的提升;从历史文脉的传承,到诗与远方的精神升华……渭源城市飞速发展之中,始终以民为本,不离初心,并以生动实践昭示,人民城市,不仅是空间的重构,更是文明的升华;不仅是当下的安居,更是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