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以党建之笔 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 张建强 张涛
青砖黛瓦映绿意,产业兴旺富农家,文明新风拂乡村……走进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新图景跃然眼前。近年来,该镇锚定“党建赋能治理”核心,以红色动能破解民生难题、激活发展潜力,在移风易俗、环境整治、产业振兴、平安建设四大领域精准发力,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温度”,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移风易俗树新风 文明之花绽乡村
“以前娶媳妇光彩礼就十几万,掏空家底还得借债,现在‘低彩礼’成主流,不少年轻人主动选‘零彩礼’,日子踏实多了。”军张村村民王建军的感慨,道出当地婚俗改革的显著成效。针对农村高额彩礼、人情负担重的问题,该镇构建“镇党委统筹、村党支部落实、党小组推动、党员带头”四级联动体系,将移风易俗作为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融合的重要切入点,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通过严格落实《崆峒区“低彩礼”“零彩礼”家庭礼遇嘉许八项措施》等高额彩礼治理措施,指导27个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标准,建成26个红白理事会、58处集中祭祀点。指导镇村党员带头签订承诺书1500余份,通过文明实践站宣讲、村广播播报等开展宣传120余场,带动6000余户群众承诺。创新推行“红黑榜+积分超市”机制:文明家庭上“红榜”兑物资,不配合者由老党员劝导队面对面宣讲疏导。目前,全镇评选文明家庭80户、“好婆婆”“好媳妇”230余人,文明新风扎根乡村。
环境整治焕新颜 宜居乡村入画来
“以前巷道坑洼、垃圾乱堆,雨天污水流;现在道路平坦路灯明亮,家门口有小花园,饭后散步比城里舒服。”三十里铺村村民李娟的话,是环境整治的生动注脚。该镇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书记工程”,镇党委书记牵头专班、每月调度,各村党支部书记任“第一责任人”,把任务分解到党员网格,形成“全员参与、全域覆盖”格局。
2025年以来,该镇紧扣全域治理,分类打造,一体推进等工作主线,投入430万元打造2个乡村建设示范村、4个和美乡村,新建排水渠1200米,硬化道路5.6公里,改造农房外立面6400平方米。着力实施“五项整治”,清理垃圾4992吨、整治河塘312公里、规整庭院1934户、拆除危房17处。同时,鼓励农户建“四小园”107处,种绿化树1827棵、花卉1.7万平方米,创建“美丽庭院”153户,既美化了环境,又丰富了农户的“菜篮子”“果盘子”,宜居愿景变为实景。
产业振兴促共富 乡村发展添动能
“现在在家门口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这是清街、洪岳村村民的心声,也是该镇产业振兴的缩影。该镇紧扣全市“三区一城市”和全区“一城三园一基地”布局,以党组织为引领,引进江苏绿港等企业,在清街、洪岳村打造占地706亩、总投资5.4亿元的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智能玻璃温室、日光温室、果蔬加工厂等设施,目前各板块正按计划推进,年底前可逐步投产。项目建成后,可流转267户群众土地,户均年增收3000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万元以上,吸纳就业46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实现了“群众增收、集体壮大”。
同时,该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引导高堡村种红心桃1362亩、七府村种葡萄380亩,全镇种植蔬菜5265亩;培育家庭农场55个,抢抓乡村游机遇,延伸产业链,举办桃花节、葡萄采摘节,盘活吴岳山庄等闲置资源,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20个,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平安治理强根基 为民服务暖人心
“水管漏水在微信群说一声,党员当天就来修。”清街村村民张桂兰的点赞,源于该镇治理实践。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该镇创新“135工作思路”,建强综治中心,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创新“村(社区)+包村领导+工作专班”的分级递进调解方式,去年化解矛盾180余件;为33所学校学生及未成年人分级建档,落实“一人一档”,筑牢安全防线。
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建立“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制”服务,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等收集诉求,将道路维修、路灯安装等纳入“微实事”项目库。截至目前,已办结“微实事”200余件,更换路灯80余盏、修建道路3公里、清淤沟渠500余米,服务直抵群众心坎。
党建引领聚合力,基层治理开新局。四十里铺镇正以更实举措织密治理网络、激活发展活力,在崆峒大地上续写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