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局短剧 上线独立短剧APP“围观短剧”
近日,小米旗下应用商城正式上线独立短剧APP“围观短剧”,凭借“无广告海量短剧免费看”的卖点,迅速吸引了诸多关注,目前该APP下载量已达2.0万人次。但现在该应用仅面向小米手机用户,尚未在苹果iOS及其他品牌手机终端上架,安装包体积仅23MB,较为轻量。
事实上,小米入局短剧并非毫无预兆,早在今年7月,小米旗下的REDMI品牌就曾联合抖音、万合天宜出品过首部短剧《时空合作人》,虽然从当时的视角来看,小米拍摄该短剧的目的更多是单纯的营销手段,但此时独立短剧APP上线,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当时短剧营销的效果确实相对出色。
因此,小米此时上线短剧APP,可能与其生态战略密切相关。一方面可能是为了通过构建内容生态,从而进一步扩展未来小米在软件端的可能性,探索软硬件优势在不同场景下的商业化路径。另一方面则是随着短剧市场的不断增长,截至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的情况下,通过短剧内容,小米也可以加强各业务之间的营销和品牌推广。
当然,看上短剧这块流量的并非只有小米一家,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短剧,这个以“秒”为节奏、以“爽”为内核的新兴内容形态,在2025年已经变成了一个各家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布局的重量级市场,字节跳动凭“红果短剧”以2.1亿月活用户展现虹吸之势,腾讯携微信小程序与阅文IP库构筑生态壁垒,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豪强亦纷纷重兵布阵,将短剧视为流量变现与生态融合的新引擎。
那么为什么短剧会如此火热?
各家大厂都有自己的模式
就像上文所说,各家互联网公司都在涌入短剧这个赛道,但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各家实际上在短剧上的运营模式。
例如今年6月月活2.1亿、同比增长179%的红果短剧,其路径和模式几乎完全参考了番茄小说,以“免费+广告变现”模式,完全打破了短剧市场以投流+付费为主的局面。在用户端,红果放弃了传统的会员费,选择以广告和流量分成作为盈利模式,极大降低受众选择观看的成本同时,还推出各类看剧挣钱的方式留存用户。
而腾讯则是以社交与IP储备为核心优势,一方面借助微信和视频号庞大的流量,通过各类“短剧”小程序来降低触达用户的门槛,同时借助社交关系链醋精内容分享和裂变。另一方面,阅文集团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腾讯发展短剧的内容库,腾讯能够通过将大量的网络文学IP转化为短剧内容,而且起点作为业内最大的网络小说平台,其内容优势和内容丰富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腾讯系短剧脱离目前爽点单一,观众容易产生疲倦感的怪圈。
如果说腾讯和字节在短剧入局短剧赛道,核心思路是利用流量和内容优势,那么电商系入局短剧的思路和目的则完全不同,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拼多多,各大电商平台在进入短剧赛道时,几乎都带有鲜明的“品效合一”色彩。这类平台大多都将短剧作为电商业务的新兴载体,意图通过边看边买、剧情种草,品牌定制等不同的剧集形式,希望将内容转变为商品交易的媒介,其核心还是服务于平台的交易生态,而非凭空创造内容生态。
但无论模式如何,各家平台的盈利思路其实相对固定。现阶段短剧盈利主要有两种模式:付费模式和免费模式(IAA)。付费模式依赖用户充值,而免费模式则通过应用内广告变现。随着红果短剧入局以后,免费广告模式正在成为目前相对主流的盈利模式。
不过这种以插屏、贴片和信息流广告为核心的盈利模式并非完全没有缺点,对于短剧这种以短平快,快速切入“爽点”吸引消费者的。这就使得在高潮迭起的剧情中,突如其来的广告会强行制造打断,沉浸感瞬间瓦解。
显然,这也是为什么小米认为其能借助完全无广告免费看,来完成后来者居上的原因,对于现阶段的小米而言,其短剧APP的核心就是以最直观的用户体验差异来吸引用户,快速切入市场。如果从观众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无广告的模式确实是一种快速切入,并且在这一赛道中吸引消费者的优势,然而这也意味着,短期内小米几乎完全无法从短剧赛道上获得任何收益。
显然,小米对于短剧的期待,并不是在短期内通过短剧完成变现。而是期待通过长期的内容生态构建,完成将流量留在生态内,或是进一步与小米的硬件设备进行更多的联动、植入,将短剧变成一门长期生意。
无广告是武器,也是困境
但短剧到底能否成为一门长期的生意其实还有待考证。
如果我们回顾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不难发现假期里确实出现了诸如《念念有词》 《 十八岁太奶奶2 》 这类播放量突破30亿的超高流量作品, 迈进10亿、20亿俱乐部的短剧数量也在爆发,平台数据端也非常自豪地摆出了总观看量突破300亿的战报。
但从大众层面来看,就会发现短剧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几乎没有什么讨论度可言,各类话题几乎还是围绕着长剧、综艺等传统栏目展开。近些年各类爆火的短剧,集中爆发期也只有3到7天,时间一旦过去,几乎没有什么长尾流量和持续热度可言。
毕竟,短剧本质是一种碎片化、低消耗、追求即时满足感的产品,再加上经过几年事件发展,现阶段的短剧赛道已经同质化非常严重,甚至出现不少观众在看3分钟一集的短剧依旧会出现倍速播放,乃至跳集的情况。这种特性,即带来了短剧能够快速制作,并迅速完成上线的低成本特性,却也使得短剧很难承载足够的信息密度,最终导致短剧很容易出现爆火容易破圈难得情况。
似乎是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现如今得短剧大多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种是传统短剧的加强版,在拍摄阶段通过AI提效、绿幕抠像等一系列技术手段,迅速产出大量作品,再根据市场反馈一遍遍重复拍摄颇有既视感但名字完全不同的各类短剧。并在后期宣传上改变策略,从单一的投流和线上花絮宣传,转向建立“演员-内容-用户”的流量闭环。短剧厂商通过批量签约潜力演员押注爆款演员打造个人IP,宣传从单一的“剧宣”转向“剧宣+人宣”的层面,最终达成降低长远成本,培养演员IP的目的。
随着演员知名度提高,再让这些反响不错得“剧集CP”以及“知名演员”,继续批量制造更多的相似剧集。这一模式甚至让不少观众表示,现如今的短剧已经办成了:用不同的演员拍相同的故事,或是用相同的演员,拍一些除了背景不同之外,故事主线几乎完全相同的各种故事。
另一种,则是短剧影视化,相比这种批量制作的短剧,影视化短剧的思路则完全相反,这类剧集开始尝试追求品质,不但在制作模式上和长剧越来越类似,甚至会进一步在叙事、布景、特效上模仿电影标准。
但这种“长剧化”不仅提高了成本,也让短剧失去了原本的轻盈和灵活。最终导致短剧变成另一种常规化的影视产品,需要拼内容、拼制作、拼营销,但又难以复制长剧和电影的文化影响力,观众对“高成本短剧”并没有表现出额外兴趣和观感提升,反而觉得短剧越来越像一部缩水的长剧。
结语
总的来看,各个平台当下似乎都找到了一条合适自己的短剧发展路线,因此 , 整个行业似乎繁荣依旧,但其实都未能解决一个根本问题——观众对短剧的兴趣和期待正在下降。使得短剧不得不面临一个巨大的困局,行业在不断强调“爆款”,观众却在一边冷眼旁观。
在这一个节点之上,短剧其实与长视频站到了同一起跑线,面临同样创新困局,只不过,短剧还能靠自身算法和机制不断制造一个个破50亿破100亿的流量时代,而长视频真正走到了必须靠内容迈向全民方可短暂无忧的残酷境地。
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真正被改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短剧需要找到一个既能够摆脱固定套路,又能够吸引消费者参与其中的新路径,而不是重新走一遍长视频走过的单纯内卷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