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播报

科技养羊一年收入顶三年——临夏县羊产业链升级侧记

2025-10-23 11:45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文/图

深秋的临夏,牛羊肥壮。在临夏县绿源鑫合作社的羊舍里,一群毛色雪白的“雪膳羊”正悠闲地嚼着草料。合作社理事长杜六斤抱起一只小羊羔,笑着说:“这羊可金贵着呢!4个月就能长到30公斤,1公斤羊肉卖到66元还供不应求!”

临夏县作为地处黄土高原的养羊大县,正依托“甘肃临夏羊科技小院”,悄然推动羊产业从传统散养向“种养加销”全链条现代化转型。

小院大能量:科技扎根黄土坡

今年7月,“甘肃临夏羊科技小院”在绿源鑫合作社正式挂牌。该小院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设立,由甘肃省科协、甘肃省农技协联合会、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共同建设,并联合临夏州畜牧技术推广站、临夏县畜牧发展中心开展技术试验与示范。

作为集科研、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肉羊产业创新平台,科技小院实现了“政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神经中枢”。

“我们就像产业的‘急诊室’。”省农科院研究员郎侠形象地比喻道。自2022年6月以来,该团队常驻养殖一线,从胚胎移植到饲料配方开展全程技术攻关。通过引进澳大利亚白绵羊与湖羊杂交,选育出的“雪膳羊”6月龄体重较普通湖羊提高27.62%,母羊繁殖率超过170%。

10月16日,记者在该科技小院看到,一排排标准化羊舍分类有序,每栋羊舍都安装了漏粪地板,圈舍干净。

杜六斤介绍,每天下午,漏粪地板下的粪污会自动回流至化粪池,经发酵变成有机肥料。“虽然安装漏粪地板成本较高,但有效减少了粪污传染,羊群存活率显著提高。”

科技小院还探索出“三维育人”模式:研究生在羊圈里完成论文,养殖户则成长为“土专家”。临夏县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何振虎感叹:“过去防疫靠经验,现在手机一扫羊耳标,生长数据一目了然。”

 链条革命:从“万只羊”到“一盘肉”

“你看,这是刚从种植基地运来的青贮饲草,经过加工后存入饲草池,发酵后就能喂羊。”杜六斤指着一辆装满青贮饲草的大卡车说。合作社拥有1000亩饲草种植基地,配套建设了饲草加工厂、屠宰场和销售门店,形成了一条龙产业链。

目前,临夏县已形成以绿源鑫、陇昇源等种羊场为龙头,以漫路、桥寺等乡镇为核心区的肉羊产业优势区。3万亩粮改饲田如绿色地毯铺展,串联起4个“万只羊”乡镇和25个“千只羊”村。全县2家定点屠宰厂年加工肉羊18.5万只,精细分割车间将羊身分解为11款绿色认证产品。“雪膳羊”不仅走进拉萨,还远销马来西亚,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连羊骨、羊血都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何振虎指着产业链图谱介绍,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13%,真正做到了“吃干榨净”。

品牌突围:一只羊的“品质革命”

“澳洲白和湖羊的后代,日粮中添加中草药,肉质自然出众。”杜六斤切开一块羊排,大理石般的纹路均匀分布。

经检测,“雪膳羊”的胆固醇含量远低于普通羊肉,蛋白质含量提升15%。品牌化让价值倍增:获得绿色认证的羊里脊每公斤售价翻番。全县肉羊年出栏28.01万只,仍难以满足订单需求。在第四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上,有顾客评价道:“没有膻腥味,清水煮都香。”

临夏县将牛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2023年投入扶持资金4.96亿元,撬动民间资本16亿元。目前,全县1.6万户养殖户被纳入标准化体系,27家龙头企业带动就业超万人。

“科技小院不是孤岛。”郎侠展望道,“未来五年,我们将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夏肉羊新品种,让‘羊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为养羊大县,临夏县现有肉羊存栏38.99万只,建成省级种羊场3个、羊产业园2个,“雪膳羊”系列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夕阳西下,杜六斤的手机响起新订单提示音。“以前养羊只为糊口,现在跟着产业链走,一年收入顶过去三年!”他的笑声随炊烟飘远,身后羊舍里,又一群小羊正茁壮成长。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