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提升河西走廊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调查研究】
提升河西走廊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徐兆寿 董彦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河西走廊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文资源环境独特,造就和滋养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4年底,分布于河西走廊地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共计18项,我们要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持续推动河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繁荣发展。
河西走廊的非遗类型与转型中的传承现状
按类别划分,各类非遗的技艺形态与文化内涵可归纳如下:
传统音乐。包括裕固族民歌(张掖肃南)、天祝藏族民歌(武威天祝)2项,均扎根于游牧文化语境,以“口头创作、即兴演唱”为核心特征。裕固族民歌叙事歌以叙述故事、讲述历史等为内容的一种具有完整动人的故事而构成的一种歌曲体裁形式。天祝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则以高亢辽阔为特质,多为牧民放牧时的即兴吟唱,四句一段的结构暗含“起兴—铺陈—抒情”的韵律逻辑。
传统美术。传统美术中包含夜光杯雕(酒泉)、天祝藏族唐卡(武威天祝)2项,体现“以艺载道”的传统美学。夜光杯雕制作需经“选料—切割—雕琢—抛光”四道工序。天祝唐卡从起稿、勾线到上色需20余道工序,艺术风格多样,创作题材丰富。
曲艺戏剧。曲艺包含河西宝卷(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凉州贤孝(武威凉州)、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酒泉阿克塞)、甘州小调(张掖甘州)4项,均以“方言说唱”为核心,是民间伦理教化与生活记忆的载体。河西宝卷作为敦煌变文的直接继承者,以“韵散结合”形式讲述故事。凉州贤孝历史上多由盲艺人表演,一人自弹三弦(或二胡)自唱,唱词为七言或十言句式。甘州小调语言朴素诙谐,可走乡串村演唱,或一人弹唱或多人合唱。敦煌曲子戏(酒泉敦煌)源于敦煌曲子词,是敦煌独有的传统曲艺,主要在敦煌地区表演。民勤曲子戏则融合明代移民带来的江南、山陕民歌与内蒙古西调,体现了移民文化的包容性。
民俗。民俗包含元宵节(永昌县灯俗)、蒙古族服饰、裕固族婚俗、蒙古族祝赞词4项。永昌县灯俗起源于明代洪武三年,闹灯时配合舞龙舞狮、节子舞,形成完整节庆体系。肃北蒙古族服饰适应高寒游牧环境,以“厚重保暖、便于骑射”为特征。裕固族婚俗主要有求亲、订婚、选人请客、娘家宴请、姑娘戴头面等12项程序、28个礼节。蒙古族祝赞词是酒泉市肃北蒙古族人民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节日或喜庆的仪式上吟诵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
武舞。凉州攻鼓子是河西走廊“武舞”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技艺特征鲜明:表演者多为男性,身着黑衣白扣装束、头裹黑巾、腰系战裙,手持双面牛皮鼓。鼓乐无管弦伴奏,仅以鼓点与舞者的踏步、呐喊呼应,高潮时“鼓阵齐鸣”,尽显军旅威仪。
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成效
保护机制逐步完善。为保护传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出台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整合目前已建成的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区、肃北雪山蒙古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阿克塞哈萨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省级保护区,形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保护格局。市级层面,武威市在凉州区文化馆设立“凉州贤孝传习所”,张掖市在肃南县建立“裕固族非遗保护中心”,酒泉市成立“夜光杯雕产业协会”,明确保护责任主体。资金支持方面,省级财政每年拨付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技艺传承与资料整理,资金的定向支持为技艺传承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机构的设立,由政府负责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市场(产业协会、传承所)负责技艺的市场化转化,形成“政府+市场”的保护合力。
传承人培育持续推进。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育计划”:一是扩大传承人队伍,通过“海选+推荐”机制发掘民间传承人,一定程度上解决传承主体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师徒制”传承模式,明确师徒权利义务,强化“代际传递的仪式性”,确保个体化技艺的准确传承;三是提升传承人待遇;四是开设非遗课程,邀请传承人授课,培养非遗专业学生,将非遗从“民间自发传承”纳入“制度化教育体系”,扩大传承基数。
文旅融合探索深化。打造国际旅游带样板,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一是“非遗进景区”,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常态化展演敦煌曲子戏,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设置“裕固族服饰体验区”,游客可穿戴传统服饰拍照,将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打造非遗文创产品,进行相关衍生产品的研发,实现“保护—传承—盈利”的良性循环。
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的优化策略
构建政策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省级统筹+市级落实+社区参与”三级保护体系,将非遗保护纳入市、县绩效考核,通过制度设计强化保护实效。强化非遗传承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细化传承人振兴计划实施路径,设立“青年传承人专项基金”,实现对青年传承人的精准扶持,鼓励吸纳年轻传承人。
深化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议建设“智慧非遗云平台”:一是建立“技艺库”,对手工艺品类非遗核心技艺进行记录,形成可追溯的数字档案;二是构建非遗数字认证体系,对河西宝卷手抄本、蒙古族祝赞词等口头文献进行数字认证,防止篡改与流失。
大力推进生产性转化。非遗的生产性转化需平衡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建立“非遗文创分级开发”体系:鼓励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民俗等表演队伍扎根景区,设立传统美术等手工艺体验项目,引导游客进行体验打卡。同时,搭建“河西非遗电商联盟”,培育多个非遗品牌。建立非遗文创质量标准,确保文创产品文化内涵不流失。
构建可持续传播生态。近年来,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介生态正在形成,我们要加大对短视频、音频、游戏、微短剧等新传播方式的探索、运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技术应用层面,对传统音乐、曲艺类非遗,升级短视频矩阵传播模式。在内容创新层面,实施“非遗叙事年轻化”工程:挖掘非遗中的青春元素,如非遗主题漫画、动画短片,将传统叙事转化为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现代叙事。在生态构建层面,打造“线上传播—线下转化”闭环:借鉴“文旅+非遗”模式,将短视频流量导入线下体验,在景区设置“非遗打卡点”,游客扫码即可观看对应非遗的数字内容并参与互动。建立“非遗媒介指数”评估体系,从传播广度、互动深度、文化准确度三个维度进行量化考核,将结果纳入地方文旅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本文系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课题《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内容体系》(甘文旅厅合同〔2025〕70号)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