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魏占兴
农业,是稳定经济社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领域。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进“三农”产业绿色发展,擦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底色。
重构农业发展新范式。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农业农村环境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场域。我们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资源,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增加供给、提高收入、保护生态的有机统一。全面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维模式,重构以“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新范式。推动建立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绿色优质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在政策和制度上加强规范、提供保障,更好为农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组织制定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定期跟踪调度、逐项推动落实,确保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生态保护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土壤健康是农业“第一生命线”,高质量的水土资源、良好的生物群落、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区域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将会直接带来土壤品质下降、灌溉水域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进而威胁粮食生产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导致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变弱、粮食产能下降、品质难以保障。因此,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底线,只有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发展农业,才能实现土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高质量供给。我们要大力推进耕地有机质提升,综合采取秸秆还田、畜禽粪肥还田、种植绿肥还田等措施,提高耕地地力和产出能力。实施科学施肥增效行动,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分类型制定施肥指导意见,推广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无人机追肥等高效施肥模式和装备。要严格落实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统筹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改造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创新。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指以生物育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的现代农业生产力形态。数智时代,生态农业产品的价值实现是一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生态环境治理范式革命,需要通过重构生产要素、革新生产关系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目前,农业科技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的转变,正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表现。要进一步充分应用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全方位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推进生态系统多样。在乡村全面振兴阶段,农村经济不再满足于传统农业对粮食生产的单一追求,而是更强调现代农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科技等多目标、多层次协同发展。我们要积极推动农业生产价值观念转变,以全域视角统筹生态农业协同发展,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景观风貌,推动传统农耕实践向沉浸式农事活动体验转变,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风景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种业态协同发展,农村成为集粮食生产、生态观光、果蔬采摘、教育研学等于一体的经济载体,农村普通街巷亦能承载传播地域文化的使命。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循环畅通,加快产业联结互促、循环增值。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农民生活和生态建设,深入发掘生态涵养、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和生态融合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
作者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022YB0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