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州新闻

生源从“向外跑”到“往回流”

2025-11-06 18:07

在城镇化浪潮中,乡村学校生源流失曾是普遍现象。

然而,随着金昌市金川区坚定不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双湾中学这所农村学校成功实现了“逆袭”:在校184名学生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市区,不少曾进城就读的学生主动选择回流。从“招生焦虑”到“生源回流”,双湾中学究竟做了些什么?

答案,写在活力迸发的运动场上

早晨7时10分,双湾中学的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开始晨跑,以昂扬的精神开启新的一天;大课间,体育教师柴婷正在排球场上指导校队训练,这支曾荣获全区联赛冠军、代表金昌市征战省运会的队伍,是学校体育育人的亮眼成果。

除了晨跑,夕跑也是学生们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加上下午40分钟的自由活动,学生们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达到3小时。扎实的体育训练不仅锻造了强健体魄,同时更成为培育意志、塑造人格、化解矛盾的“良方”,让校园氛围变得积极向上。

答案,融在接地气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中

在双湾中学九年级二班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进行5分钟思政教育。以“读法律+以案说法”为主题的课堂,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鲜活。

这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思政“黄金五分钟”。教师精心准备课件,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进行讲解。目前,围绕“悟原理”“科技之光”“强国之路”“安全课堂”等五大主题开发的132个精品课件,已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日常教学。

学校组织晨读《论语》《孟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经典名句,在反复诵读与讲解中播下仁爱的种子。“现在晚自习后回宿舍,同学们都会安静读书,睡前阅读已成为习惯。”生活老师王艳玲见证了学生们的改变。

学校摒弃“照本宣科”,深入挖掘地域资源,构建“课堂+乡土+实践”的思政教育体系。丰收时节,学生们亲手采摘辣椒,在劳动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重阳佳节,他们走进养老院为老人送去温暖。这种充满“乡土味儿”的思政教育,让学生从身边事、家乡情中感悟家国大义,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同频共振。

答案,藏在刚柔并济的成长护航里

每学期开学,由4位专业人士组成的法治副校长团队都会量身定制法治教育计划。在年度法治教育基地研学中,学生们通过沉浸式体验了解法律知识,在互动问答中解决困惑。

“每周一升国旗时,全校师生齐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们雷打不动的仪式。”校长王延文道出了教育的巧思,“对青少年而言,法律不应是冰冷的条文。通过诵读让文字‘活’起来,宪法精神才能在他们心中扎根。”

在守护思想的同时,学校同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语文教师通过周记为学生们搭建“秘密花园”。“和妈妈吵架了,不想回家”“跟好朋友闹别扭,不知如何和解”……字里行间流露着少年们的烦恼。教师们认真批阅每一篇周记,用心回复,发现问题及时谈心疏导。

双湾中学以“刚柔并济”的方式,为农村寄宿生织就了坚实的成长屏障。近年来,学校未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在这里,每个少年都在规则的守护与情感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答案,藏在“硬件提质”与“软件赋能”的同频共振里

近年来,金川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升级校舍,新建风雨操场,极大改善了双湾中学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学校与金昌市第五中学结为“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同步,让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以往最头疼的就是招生,家长总认为市区学校更好,进城读书成为普遍选择。”王延文校长的话语中透露出曾经的无奈。而近三年来,学校每年都吸引数十名市区学生回流,市区生源比例从不足10%提升至25%。

“双湾中学的寄宿制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家住市区的家长汤群英道出了选择的原因,“老师不仅跟进学习辅导,还培养孩子规划时间的能力,现在孩子越来越自律懂事。”这份认可的背后,是学校“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学得好”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更是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真实写照。(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