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奏响民生发展“四重奏”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城
筑暖巢·广舞台·培沃土·护安康
奏响民生发展“四重奏”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城
秦川中心卫生院放射技师正在为村民何成秀做CT检查
社区幸福食堂
民生温度,镌刻在城市发展的年轮里;幸福图景,铺展在百姓日常的烟火中。环城绿道串起生态美景,保障房托起市民的安居梦;城市“主动脉”畅达四方,“一刻钟便民圈”触手可及……这些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正是兰州新区聚焦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生动答卷。获批建设发展十三年来,兰州新区以一项项饱含温度的民生工程,精心描绘着“人民城市”的幸福底色,一个宜居宜业的幸福新区愈发可触可感。
1 就业创业:广阔舞台激发内生动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设立十三年来,兰州新区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2.14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以内。
在西岔镇新盛村的乡村就业工厂里,村民马勤梅一边熟练地进行香菇分拣,一边欣慰地说:“以前去外地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授人以渔”更需“造舟为桥”。新区获批27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10个,开展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65万人次,成功引导1.7万人自主创业。在兰州新区孵化大厦内,许芳创办的淘学岛(甘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10项专利,她激动地表示:“从低成本、服务要素全的孵化办公场地到稳岗返还补贴等各类政府性补贴,新区给了我们敢闯敢干的底气!”
近五年来,新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等融资贷款3.41亿元,直接扶持542人创业,扶持小微企业590户,吸纳带动就业1.2万人,发放稳岗返还补贴5800余万元,助力5.3万余名企业职工稳定工作岗位。
更令人欣喜的是,“15分钟就业服务圈”已在新区全面成形。建成1个人力资源市场、12个零工市场(驿站),打造了“政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零工驿站”的立体化就业服务体系。近五年,兰州新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近20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35.7万个,吸引45万人来新区求职。正如一位求职者所言:“这里不仅是西北地区发展的热土,更是我们普通人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2 社会保障:兜底民生的温暖防线
从陇南山区搬迁到兰州新区,兰州新区新苑村党支部书记杜生杰经历了从“忧居”到“优居”,他深有感触地说:“从吃水难到通上了自来水,从土路到柏油路,新区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兰州新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统一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89元提高到700元,增长18.8%,3595名农村特困和一二类低保对象通过政策兜底实现稳定脱贫。社会救助正从“保生存”向“防风险”“提质效”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提供“四个一”照料护理,实现了从关注困难群众物质需求向注重物质与精神需求并重的转变。结对帮扶干部周敏每月都会探视独居老人王好德,他动情地说:“帮他修水管、陪他聊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老人见到我就笑逐颜开。”这正是“弱有所扶、弱有众扶”生动局面的真实写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新区通过金融支持、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财政投入、人才支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在瑞岭社区幸福食堂里,71岁的孙正军端着盛有两荤一素的餐盘满意地说:“一顿饭只要8元,吃的健康,这里的服务真是想到我们老人心坎里了。”目前,兰州新区已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建成63家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置老年助餐点16家,“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原居安老”成为现实。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新区建立了特殊儿童“资金+物资+服务”的关爱服务保障体系,978名困境儿童被分类纳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镇(中心社区)和村(居)委会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工作,委托照护协议签订率达100%。
3 教育提质:从均衡到优质奠基未来
在兰州新区第四小学的创客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专注地设计3D模型;在全国第十六届中学生领导力展示会上,作为连续8年参与这一全国性盛会的“常客”,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新区分校的学生再次斩获大奖,充分展现了新区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设立十三年来,兰州新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有效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好教师是立教之本。新区深入实施“雁阵工程”“青蓝工程”,建立26个骨干教师工作室,3个名校长工作室,培育出1068名骨干教师。先后有25名教师获评“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园丁奖”等荣誉称号。这些教育骨干如星星之火,在新区教育沃土上形成燎原之势。从教坛新秀到教学能手,从跟岗学习到独当一面,新区正以系统化的培养体系,打造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兰州新区正以扎实的步伐,书写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4 健康守护:医防融合的创新实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五年来,兰州新区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18.3%,推动资源总量实现跨越式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开放住院床位2146张,较“十三五”末增长67%;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458人、注册护士1775人,分别增长82%和79%。更令人欣喜的是,平均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床位达5.85张、执业(助理)医师3.97人。
“以前看大病要奔波百里,现在镇卫生院就能做CT,真是太方便了。”秦川镇西昌村村民何成秀的切身感受,道出了基层群众的心声。在获批全国首批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后,新区更是创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双循环”医防协同新格局。走进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各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数据,兰州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吕军介绍:“自2022年4月开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截至2025年10月底已累计完成双向转诊病人13792例。”
医保改革的突破同样令人振奋。新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医共体医保打包预付,累计预付资金达1.3亿元。“这一改革让医院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中,正在逐步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兰州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贾崇清说。得益于系列创新举措,新区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基本公卫项目绩效评价第一名。
从兜底保障到品质生活,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共享,当每一项民生工程都精准回应着群众期盼,这座年轻的国家级新区便真正做到了——“千盏灯火收眼底,万家忧乐系心头。”
记者 周靖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