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产业迈向精品化制作,承制方的时代要结束了
01 制作方不赚钱了
行业最新动态,红果取消了很多承制方的保底,很多承制方都减产能了,红果过稿率也在大幅度降低。
短剧制片人林一辰透露,“不但减了保底,还要求4天拍摄变成5天,提高质量要求。”
短剧编剧胡周说到,“红果不需要那么多服务商,以后小的服务商都得砍掉。”
看得见的变化是,11月初某日上线的剧100多部剧中,只有听花岛的剧热度过了7000万。其他的剧多在4000万上下,热度在几百徘徊的短剧数量数不胜数。也就是说,短剧行业还在赚钱的承制方已经可能不到行业的10%。
“我们公司做了三年的平台承制,9月份第一次亏损。”这个初秋,我在郑州二七广场的楼下喝胡辣汤时,短剧老板黄总慢悠悠的和我说到。

黄总是最早一批的广告人,疫情期间接过广告,也拍信过息流,2021年时开始拍短剧。成本10万、20万的苦日子也熬过来了,最终一直跟随的老大番茄短剧结果子成了红果短剧,成长为了全国头部的短剧制作方,好的时候能一个月上线百部剧,买上了大平层。
这两年,红果在开疆拓土的阶段时,需要大量的短剧扩充剧库。一方面,红果以高价从容量、麦芽、九州等传统的付费剧平台手中批量买剧;另一方面,红果整合内部资源,开放番茄小说IP库,提高给编剧的酬劳收本,锁定核心产能,和大量短剧制作方签订收剧协议,以自制、版权合作、定制等多种形式和承制方合作。
过去,不少短剧制作方都爱吐槽被付费投流的平台坑钱,分账不透明。如今,大批制作方转投红果已有两三年的光景,钱也赚过,作品也出过。行业里也出现了《一品布衣》《盛夏芬德拉》《十八岁太奶奶》系列等精品剧,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多的圈外人开始看短剧,主流媒体开始看短剧,对短剧的道德审判、价值观评判越来越严格。
短剧精品化是趋势,做好剧就能稳赚。但这背后,也是一批不做精品的短剧的人,做不了精品短剧的制作方正在亏钱、倒闭、失业、转行。
02 制作方亏损原因:成本高,流量少,竞争者太多
“现在短剧的制作成本太高了,红果粉丝有了几万以上的,单天就能到两三万,加上一个星期的拍摄,剧本费七八万,精品的女频剧成本能到100多万。如果拍的是古装剧,加上置景、道具啥的成本更高了。”短剧制片人红叶和短剧黑马说到。
今年以来,随着短剧营销的增多,短剧演员影响力的扩大,短剧的制作成本也水涨船高,当年三十万能拍一部短剧的时代过去了,如今已经很少人能以这么低的成本拍短剧了。
与此同时,入局者越来越多,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据了解,上半年行业上新的短剧还是2万多部,单日100多部。下半年,行业的短剧数量几乎是翻倍式增长,行业单日上剧200多部。
剧多了,流量就少了,制作方之间的厮杀更严重。

在分账上,红果推出的编剧、演员等分账政策,不断提高给编剧的分成比例,相应的,制作方的分成比例就在被不断下调。
过去,在红果快速拓展免费短剧市场的阶段,需要新剧拉新,给制作中的分成比例还算可以。红果的集体保底制度,也会大规模的给制作方剧本,让制作方可以批量做剧,博爆款。红叶就在郑州的某拍摄基地中用10天的时间拍了三部短剧,“主要是宴会厅模式。男主被A骂,再被B打,后面C踹。人往里走,情绪就往上加,吵架嘛,上人就行。”
在制作方快速内卷的同时,低质量的短剧被大量的复制,如情绪剧等短剧被大量产出,言情剧也多,内容饱和,平台也降低了给制作方的分账比例。由此,不少短剧的承制方都迎来了亏损。
03 影视剧公司,在接承制方的碗
过去四五年的短剧发展中,是大规模的承制方撑起了行业的半壁江山。
干短剧是为了赚钱养家的,不是为了谈理想去戛纳东京扯头花为奖吵架的。如今制作方都不赚钱了,转行或者退圈是必然的。
如今,接过了承制方市场的玩家,有一部分是新入局的影视剧公司。

近期,多家影视剧公司都在接触和红果等短剧平台的合作。北京某网剧制作公司A,一口气和红果签约了80多部剧的制作年框,A的负责人对短剧黑马说到,“我们没做过短剧,但有网剧的制作经验,红果拿剧本入股,加上我们的制作能力,是强强联合。你啥时候有空出来聚聚,我想找更多的同行一起做大做强。”
看到消息后我没有说话,他要缴的学费还在后面。今天,A的负责人给我发来了他上线的第一部新剧,热度2300。
但也有可能会做的还不错的。最近红果自制剧推出的《冒姓琅琊》,一是挖到了《一品布衣》的原版人马,制作费给的高,另一方,宣发超级足,“还没上线前,红果就各种push和弹窗了,站内站外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前其他剧是没这个待遇的。抖音的宣发更是到处都是,真让人羡慕啊。”红叶说到。
该剧上线后,热度值达到了5800,在男频短剧里已经非常优秀了。
此外,《冒姓琅琊》的同名精品短剧的系列化开发,也由红果短剧和长信传媒及其厂牌奥信短剧出品制作,监制过《唐朝诡事录》的郭靖宇担任总监制,预计今年四季度开机。优秀的前作剧本打底+影视剧公司擅长的宣发、拍摄、码演员+红果贴心指导,该剧质量定会不错,有望能爆。
红叶对短剧黑马说到,“对于长剧公司来讲,他们要入场做短剧,至少第一个项目不能太难看了,都会拉高成本来做一个品相很好的项目。红果看好长剧的制作方,长剧的人现在也愿意下来做短剧,都是觉得短剧会越来越专业化,未来是他们的市场。他俩是双赢的。”
此外,红果内部搞了专项的项目组,在孵化超级头部的短剧,制作费可以抬到非常高,“红果想做的事情,没有做不成的,200万起步吧,找业内最好的导演、编剧、演员,做成季播剧的爆款,跟不上发展的制作方,自然会被淘汰掉,这是趋势。”
精品短剧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行业从业者的入局和出局。当市场抛弃一批人的时候,又狠又快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