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清水:特色农业齐头并进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11-17 21:06 来源: 天水日报

清水:特色农业齐头并进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天水融媒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十四五”期间,清水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狠抓特色富民产业培育,蔬菜、食用菌、汉麻、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多业并举、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让广大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清水县地处甘肃东南部,这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水源纯净,素有种植蔬菜的悠久传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品种优良、产量稳定、品质上乘的蔬菜产品,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在清水县红堡镇红堡村的蔬菜大棚里,依旧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暖人景象。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日光温室大棚成为支撑当地群众幸福生活的“致富棚”。

走进种植大户张世兴的蔬菜大棚,满目翠绿扑面而来。一行行小白菜、小油菜等叶类蔬菜生机勃勃,鲜嫩欲滴。隔壁大棚里,西红柿植株枝繁叶茂,一串串果实缀满枝头,部分已悄然染上红晕。工人们正穿梭其间,利落地为植株掐去干枯老叶,悉心管护,确保果实获得充足的养分与光照。

“我们红堡村种菜历史久,这几年政策好,路也通到了地头,发展大棚蔬菜的条件是越来越好。”张世兴一边查看西红柿的长势,一边乐呵呵地介绍,“别看现在天冷了,这棚里的西红柿生长一个多月,完全不成问题。”

张世兴的大棚蔬菜产业已迈入第四个年头。对他而言,种植技术逐年成熟,经验也愈发丰富——何时施肥、浇水,何时打药防害,他已了然于心。“蔬菜只有长得好,才能卖得好。”张世兴说,今年,他经营的二十多个大棚年纯收入超过十万元,产出的蔬菜全部直供本地超市及蔬菜销售点,销路稳定。

五年来,清水县将设施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红堡镇围绕白驼河流域特色蔬菜产业片带,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质特色化、产品绿色化,让农户切切实实享受到蔬菜大棚带来的效益。

曾经零散分布的食用菌大棚,如今已连片建成现代化种植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工厂化生产技术,年产鲜菇能力大幅提升,并发展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条。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种植规模达到2000万棒,年产量5000吨,总产值突破2亿元,实现了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清水黑木耳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众兴菌业年产6吨冬虫夏草仿生培育项目建成投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跻身省级园区。

走进清水县白沙镇赵沟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大棚内忙着采摘、分拣、装运……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平菇抢“鲜”上市。

“我们基地共种植平菇80万棒,预计总产量达160万斤,主要销往山东、江苏、西安等地。”该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巩丽丽告诉记者。

该基地是清水县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有标准种植棚122座,联栋大棚4座。标准种植棚由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同参与种植,今年分别种植春耳、秋耳各一茬,截至10月中旬全面结束生产;4座联栋大棚由企业种植,今年先后种植滑子菇、白玉木耳、平菇各一茬,当下平菇已接近生产尾声。特色产业,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五年来,清水县特色农业的“并蒂花开”,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实践,也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写照。清水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冯智强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清水县将立足于“一城三区两基地”的战略定位和“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聚焦于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这一核心任务,全力塑造“一县三区一高地”的崭新形象,让特色农业产业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记者手记:

站在成片的温室大棚中,眼前是挂满枝头的果实与农户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扑面而来的,是现代农业的蓬勃气息。这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大棚,宛如一座座“绿色工厂”,不仅产出丰硕的果实,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未来。清水县用生动实践印证:只要方向找准、步履扎实,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就一定能生长出最美的风景。当传统农业插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双翼,乡村振兴的画卷,正由此徐徐展开,愈发绚烂多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