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治理假医生乱象,需重构法治与技术双重防线
□ 王志顺
陕西老人张昕的记账本扉页,八条物流记录像刻痕般排列,累计2.3万元换来的“神药”,不过是印着OTC标志的淀粉片。这并非孤例,《法治日报》调查揭示的医疗诈骗产业链令人瞠目:电商平台明码标价兜售“医院白大褂定制”,PS医师资格证形成标准化服务,配合精心设计的“健康恐吓”直播剧本,诈骗分子正以工业化流水线模式批量炮制“伪专家”。这些披着白衣的表演者,既在榨取民众的血汗钱,更在蛀蚀医疗公信力的根基。(8月7日《法治日报》)
假医生现象的规模化复制,暴露出身份伪造生态的完整性与猖獗度。调查显示,某县级医院竟被冒用50余名整形医生资质,数量远超实际编制;电商平台公然提供“医院LOGO源文件印制”“PVC工牌仿制芯片”等配套服务;直播间话术体系将“加薇私聊”作为诈骗漏斗的最终环节。此类行为已非简单的虚假宣传,而是形成资质伪造、形象包装、流量变现的闭环犯罪链条。当白大褂异化为戏服,工牌堕落为道具,我们面临的实则是医疗认证体系的系统性危机。法治建设亟需升级打击维度:应将假证件制作、认证挂靠等上下游行为明确入刑,参照打击假币犯罪的标准,对造假工具流通实施源头管控。
技术防御的滞后性在此乱象中显露无遗。现行审核机制存在三重失效:认证环节难辨PS证件真伪,直播环节无法识别AI换脸技术,交易环节缺乏跨平台追踪能力。当诈骗分子运用深伪技术突破人脸识别,利用区块链存证伪造执业履历时,传统人工核验体系已然形同虚设。破局之道在于构建全国统一的医师电子身份系统,开发动态更新的执业二维码,并赋予患者实时核验权限。电商平台更应主动切断造假供应链,对“医院工牌定制”等关键词实施全天候语义监测——这比事后封禁诈骗账号更具治本意义。
平台责任边界的模糊实为乱象推手。若平台仅满足于资质形式审查而不验证实质内容,无异于为诈骗发放通行证。建议参照医疗机构管理标准,强制平台建立医疗直播内容存档制度,对宣称疗效等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当患者能通过医院官网验证医生身份时,平台没有理由继续纵容“查无此人”的专家表演。
8月1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以制度刚性直击问题核心:首创“执业证件+在职证明”双核验机制,要求平台穿透核查至具体科室;建立“来源标注+AI内容警示”双标识制度,对旧闻改编等内容强制打标;构建“信用档案+联合惩戒”体系,实施跨平台封禁。
但新规能否有效执行,取决于三个关键突破点:首先,需打通卫健委医师数据库与平台审核系统,解决冒用执业证书问题;其次,应建立“医疗科普内容基因库”,通过AI比对识别洗稿、伪科普内容;最重要的是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将认证漏洞纳入算法问责范围。只有制度约束与技术防控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斩断这条穿着白大褂的黑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