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准提升到生态共荣 微短剧迈向精品化新阶段
10月29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破局立新——以创新火种照亮微短剧精品之路”为主题,探讨如何以创新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环节,集中展现了行业在规范发展、内容创新与文化传承方面的最新成果。演讲环节,多位平台负责人分享了行业趋势洞察与实践经验。头部平台之一,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分享中表示,“品质升级是撬动微短剧产业发展新支点”获研讨会各方代表共鸣。——历经急速发展,当前微短剧正从“流量驱动”转向 “价值驱动”,红果短剧,正是这场转型的积极推动者,从三次升级审核标准到孵化多元题材,从激活全民创作到联动优质团队,这家平台实践守正创新,在精品化内容打造上,不断为业态铆钉新坐标。
提标提质:以审核升级引导内容深耕 筑牢精品准线
据了解,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2025年正加速向千亿级迈进。高速发展期,红果选择以“自我设限”的方式守护内容品质。据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介绍,仅2025年,红果短剧已三次大幅提升平台审核标准,覆盖片名、画面、内容立意及宣传物料等全维度,“从源头打击低质雷剧、低俗内容和导向不良作品,倒逼创作者摒弃简单猎奇的套路,转而打磨剧情逻辑、人物丰满度和故事内涵”。
这一系列审核标准升级的效果,在后续作品中逐步显现。创作精度上,女性创业题材《弄潮》,聚焦80年代湖南女孩的奋斗故事,为还原时代气息,创作团队多次实地采风,通过大量老照片复原现场,台词表达邀请湖南配音老师校准细节。“我们用做长剧的匠心做短剧,就是想证明,微短剧虽短,却能承载真实的时代情感。” 乐力说。该剧的上线表现,印证了精品化打造的价值。红果平台该剧播放量破两亿,评论区里,“仿佛看到妈妈年轻时的样子”等等留言,观众们表达着被真实带入剧情时代的感慨。
首部航天科幻题材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由红果短剧、央视网、之江容量无限、容量短剧联合出品,以“月球基建”为核心创意,在精彩剧情中巧妙融合航天科技与工程建设知识,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月球工地”上的现实挑战与人性温度,开拓了短剧题材的全新表达方式。“好的剧本能打动人心,也能吸引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乐力坦言,过去行业里“微短剧无大咖”的说法,本质是内容品质未达标准,“当作品能代表时代温度,自然会有优秀创作者加入”。
在行业规范层面,红果短剧积极响应《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书》,与22家平台及机构共同承诺“依法诚信经营”。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表示,合规是精品化的前提。红果短剧对自身平台及合作制作方均严格执行合规标准,为精品化之路筑牢防线。
品类破圈:从普法到出海 多元题材打破同质化困局
“打开微短剧平台,若满屏都是‘重生复仇’‘霸道总裁’,观众迟早会审美疲劳。”在系列论坛圆桌对话中,不少与会嘉宾分享了短剧内容“一窝蜂”的难题。对此,红果短剧采取主动拓展题材边界,引导题材从“单一爽感”走向“多元表达”。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 创作计划的参与,是这家平台一次“题材+功能”的探索。在论坛发布的第四批21部推荐剧目中,红果短剧参与出品的《法官的人间烟火》,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指导,以基层女法官为主视角,立足“基层法,展现人民法院在纷繁复杂的家事纠纷中,解决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的生动实践。
现实题材板块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红果近期上线的《怒刺》以1937年天津沦陷为背景,融合谍战悬疑与家国情怀;《归途有期》聚焦普通人的归途故事,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引发观众共鸣。魏钦涛表示,红果选题优先评估“是否贴近生活、是否有时代意义,不追求一时的流量爆款,而是希望能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与出海探索也为平台进一步注入了文化内涵。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让古老文明与未来科技跨越三千年对话,不仅国内收获高口碑,海外更获得数十亿播放量,成为“中国故事竖屏表达”的代表。
全民共创:让创作回归大众本质
“微短剧不是小众娱乐,而是大众刚需。”乐力在演讲中多次分享了这一观点。
打破专业壁垒,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参与到微短剧创作中,是“互联网新大众文艺”属性的回归,也是激活行业生态的关键。广电总局和各大平台推动的“微短剧+”模式,为全民创作提供了切实支持。一方面,平台为提供便捷的创作工具和丰富素材资源,降低技术门槛;另一方面,推出专项扶持政策与激励计划,为优质创作提供资金支持。对年轻创作者的培养,也是红果短剧的着力点之一。乐力表示,红果会为新人团队提供剧本打磨、制作指导等全流程支持,“年轻创作者更懂年轻观众的需求,他们的新鲜视角能为行业带来活力”。
据悉,这家平台正探索微短剧+文旅、微短剧+乡村振兴等新业态,通过跨界融合,让微短剧从内容产品升级为价值载体,进一步拓展了行业的发展空间。
协同共生:联动优质团队 “长短融合”品质提升
微短剧的精品化之路,离不开行业优质资源整合。将长剧的创作经验、制作标准融入短剧,让微短剧在“短”的形态下,具备“长”的深度。
《马背摇篮》,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项目,以1946年延安146名孩子的转移故事为核心,“把最温柔的情感融入抗战主题,这是我们与红果共同的创作追求”,这家合作方表示,选择与红果合作,看中其对“精品化”的坚持,“红果不追求快节奏的流量,而是愿意花时间打磨内容,这与我们的创作理念一致”。
红果短剧乐力表示,长剧团队的加入,为微短剧带来了更成熟的叙事技巧和更严谨的创作态度;而微短剧的传播优势,也为长剧IP的衍生开发提供了新路径,“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这种合作,让长短剧在内容上互补、在传播上协同,共同构建可持续的内容再生产体系”。
记者手记:从千亿市场到文化载体 红果短剧的精品化启示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值达336亿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二份额,行业潜力广阔。高涨数据的背后,一些主流平台也关注到,比快步拓张更重要的是文化使命融入。红果短剧的精品化之路,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品质是核心,主动提标、严格把关,才能摆脱低质内容;题材是关键,多元创新才能打破同质化,满足多元需求;生态是基础,通过全民创作、协同合作,才能激活行业的长久活力。
正如红果短剧乐力所说,微短剧不该只是流量的附庸,而应成为传递主流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的新载体。当内容回归品质,当创作贴近人心,这个蓬勃的行业,将在精品化的道路上,成为承载文化、传递价值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