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播报

笔墨赋能 丹青兴业——通渭书画产业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08-21 00:49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句在陇中大地流传百年的俗语,道出了书画艺术在通渭县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如今,这片被笔墨浸润的土地,正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发展动能——1.2万名书画创作者笔耕不辍,800余家画廊星罗棋布,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书画+”融合模式持续升级……通渭以书画为钥匙,打开了一条文化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文脉绵延:从生活方式到产业根基

清晨的悦心国际书画村,农民书法家张万昌正挥毫创作。这位曾经握了半辈子锄头的庄稼汉,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作品年销售额超10万元。“过去写字是爱好,现在成了饭碗,这是咱通渭人独有的福气。”张万昌的感慨,正是通渭书画从“雅好”走向“产业”的生动缩影。

通渭的书画基因,可追溯至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以笔墨传情,为这片土地播下文化火种;当代三位本土院士延续文脉,笔耕不辍。在这里,文化传承不是抽象的概念:五岁孩童在学堂描红启蒙,耄耋老人在社区活动室挥毫抒怀,田间劳作的农民放下锄头就能提笔作画。这种全民参与的“通渭现象”,为产业发展筑牢了群众根基。

如今,通渭已培育出全国规模庞大的书画创作群体:1.2万人常年从事书画创作,其中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69人,省级会员273人。民间书画收藏量达280万件,从明清古画到当代佳作,构成了一座流动的“民间美术馆”。这份深厚积淀,让通渭成为全国首个“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双料得主,为产业腾飞奠定了基础。

  全链发力:构建书画产业生态体系

在通渭县新落成的翰墨文化中心,装裱师傅们正赶制参展作品。这座投资1.3亿元的文化地标——集创作交流、展拍鉴定、教育培训于一体,是通渭书画产业体系的“神经中枢”。推动从单一创作到全链条发展,通渭用十余年时间,搭建起了覆盖“创作—交易—衍生—教育”的完整产业生态。

创作端,以悦心国际书画村为核心阵地,形成规模化创作集群。这个投资5.6亿元的园区,吸引了800余家画廊、30余家文创企业入驻,每年举办书画交流、展览拍卖等活动500余场次,成为全国书画界的“西部会客厅”。交易端,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线下依托画廊、拍卖会形成实体市场;线上即将推出的“书画数字交易平台”,正推动笔墨丹青与电商经济深度融合,预计年交易额将突破15亿元。

产业链的延伸更显创新智慧。通渭深挖书画IP价值,开发出书画主题的文创产品百余种——从印有书画作品的丝巾、茶杯,到融入书法元素的农产品包装,让“纸上艺术”走进日常生活。文房四宝交易规模占西北市场的60%以上,如今年产值达5000万元的文创产业,已成为书画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教育赋能则为产业注入长效动能。全县中小学开设书画必修课,每年举办中小学生书画大赛,激发青少年的兴趣;12个国家级书画培训基地常年开课,既培养专业人才,也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书画+教育”的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书画+”融合: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在通渭,书画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而是串联起文旅、乡村振兴的关键纽带。“书画+温泉”“书画+红色”“书画+农耕”的融合模式,让翰墨香飘向更广阔的经济领域。

“品通渭书画、享陇上神泉”已成为通渭文旅的招牌。在悦心国际书画村赏画后,游客常常会直奔20公里外的温泉度假区,在53.9℃的热矿泉中放松身心。这种“艺术+康养”的“组合拳”,让通渭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增收超3亿元。而正在建设的温泉康养综合体,特意规划翰墨文化区,将书画创作与温泉体验相结合,预计建成后年营收可达5亿元。

红色资源也因书画焕发新活力。榜罗镇会议纪念馆旁,农民画师们以长征故事为题材创作油画,这些作品既成为红色旅游纪念品,也让革命历史以艺术形式深入人心。“红色+书画”的研学线路,每年吸引50余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超千万元。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书画更是“富民画笔”。马营镇油坊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书画写生基地,农民既是模特也是向导,年均增收2万元;常家河镇山楂种植基地,包装上印着本地书画家的作品,让农产品溢价30%以上。据统计,通渭书画产业直接带动3万人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达40%,真正实现了“以文富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