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播报

庄浪砖雕传承人董国平:以匠心守护非遗 以创新谋求新生

2025-08-21 00:49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董春辉 邵娟青

在庄浪县朱店镇董湾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手艺人董国平。在乡亲们眼中,他心灵手巧,砖雕、高抬扎制、绘画样样精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次订单有1万多元,包含青砖、青瓦、筒瓦、滴水等基础品类,还有二龙戏珠、五尊兽等复杂砖雕。”在庄浪县通化镇高崖韩村的山间庙宇旁,庄浪县砖雕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国平向记者介绍,“这是我第四次来这儿了。前几次的作品用着好、价格实惠,就建立了长期合作。”

董国平一笔一画认真雕刻中。 董春辉 摄

立秋后的庄浪,暑气未消。环视高崖韩村山间庙宇,建筑所流露的古韵与威严,正源自董国平这样的手艺人那份匠心独运与精益求精。

走进董国平的工作室,谈及引以为豪的砖雕技艺,他打开了话匣子:“这是家传手艺,我从小耳濡目染,早就对砖雕有兴趣,觉得这门手艺能‘妙笔生花’。”1990年,19岁的董国平辍学后正式踏上砖雕之路。“原料取自本村的土壤,加入棉花后用脚反复踩踏,让泥土与棉花充分融合,这样做出来的砖雕能避免开裂。做好的坯子不能暴晒,得阴干至适宜湿度,再经窑火煅烧才能成器。”

董国平正在讲解他的砖雕作品。 董春辉 摄

董国平早期的砖雕作品多应用于农村大门。“那时候特别流行,经常供不应求。靠这手艺既能发展爱好,又能谋生过日子。”他说。但随着新式大门逐渐取代老式大门,砖雕生意慢慢不景气了。

面对市场变化,董国平虽有落寞却不气馁。他及时调整方向,将目光瞄准庙宇、道观、旅游区古建筑等场景。凭借多年积累的基本功,他的技艺日益精湛,能制作更复杂的作品,恰好契合这些场景的高端需求。

烧制成的砖雕作品“狮子驮宝瓶”的狮子。 董春辉 摄

“这些建筑用的砖雕多是龙凤呈祥、狮娃滚绣球、犀牛望月、孔雀戏牡丹、九龙壁等题材,都是按客户需求定制,销路不愁,生意还算红火。”董国平介绍,他的作品销至平凉、天水各县区以及宁夏固原、彭阳,陕西西安、汉中等地。说起得意之作,董国平面露喜色:“陕西汉中武侯祠的一些砖雕,是按湖北襄阳城的样品做的,我仅凭照片和视频就做出了符合要求的作品,对方很满意。”这个项目由西安一家古建筑公司承建,“靠朋友介绍,也靠手艺在外的名声。干我们这行,口碑真的很重要。”

现代工艺冲击下,像董国平这样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临着现实的生存问题。“运气好的年份,一年能挣10万元左右养家;收入一般的时候,虽说心里热爱这门手艺,想一直传下去,但经济上的压力还是让人慌。”他坦言。

保护非遗,让传承人能安心生活,是社会共同的课题。谈及未来,董国平呼吁政府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同时认为传承人自身要主动求变,在传承中创新,让技艺历久弥新。

通化镇高崖韩村山间庙宇上董国平的砖雕作品。 董春辉 摄

“我已经收了本村四五个人当徒弟,想让更多人了解、参与这门手艺,感受传统砖雕的美。”董国平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能固步自封,“彩色琉璃砖雕更美观、经济效益也高,但烧制成本大,需要政府支持才能形成规模和价值。”

他还畅想将砖雕用于工艺品创作:“不能只局限于庙宇这类严肃场所,大众喜欢的砖雕摆件可能更有市场,能在景区作为文创产品销售。”在一笔一画的雕刻中,董国平的话语里满是期待。

夕阳西下,晚霞透过窗户照进董国平的工作室,精致的砖雕在金光中更显典雅。此刻,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他与砖雕这门技艺一道,都在孕育着新生的希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