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盐碱地治理见闻:黑科技书写“荒滩变良田”奇迹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云祥
“以前这块耕地盐碱化特别严重,太阳一晒白花花一片。去年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团队来到这里,把这块地作为盐碱耕地改良试验点,今年种的油葵长得特别好。”景泰县草窝滩镇红跃村村民万国勤说,他家这块地此前盐碱化严重,种粮食作物产量很低。
近日记者来到景泰县草窝滩镇红跃村,这里建成了兰州大学、景泰县校地企联合新技术新材料试验基地。在“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项目”区内,成片的向日葵绽放出金黄色的花盘,茎秆挺拔、叶片油绿,与昔日荒芜泛白的盐碱滩形成鲜明对比。
据了解,这片重度盐碱耕地治理区,曾因土壤含盐量超标导致作物绝收。如今,通过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研发的“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料”以及盐碱地治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华丽蜕变。
2024年春季,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绿色材料研发中心主任刘伟生带领自己的盐碱地治理团队,选取万国勤家的3亩盐碱耕地开展改良试验,一场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土壤盐碱化是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盐碱地通常结构松散、碱性过强且缺乏有机质与养分,这些问题不仅会加剧盐碱化,还会导致作物减产、土壤质量下降;盐尘经风力传播,还会引发土地退化、沙漠化,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通过可持续管理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对于扩大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和恢复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刘伟生说,“盐碱地的高盐度、土壤结构不良、高碱度和有机质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
景泰县草窝滩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埋藏着红色砂岩和泥岩。这种岩层形成于干旱炎热、蒸发浓缩作用占优势的地质历史时期,不仅含盐量高,透水性还极差。因此,灌溉水会在土壤上层滞留,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分蒸发速度快,最终形成大量地表积盐,这里也成为典型的顽固性盐碱地。
“改良过程中,我们同时采用了盐碱地超疏水材料隔断、盐渍土壤调理剂施用、生物菌肥投放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参与此次盐碱地改良项目的李金明介绍,“改良时主要使用了利用纳米复合催化剂处理合成的‘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料’,这种肥料融合了多种功能微生物,能增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并促进养分释放,有效提升土壤质量。经过多年试验,将该产品与育苗基质混合均匀施用,可使作物出苗率提高15%至20%,产量提高20%以上。”
兰州大学绿色材料研发中心监测数据显示,经过第一年治理,项目区内土壤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盐度由重度降至中度或轻度,pH值下降至8以下;种植的萝卜、大叶菜长势良好。今年是盐碱地项目治理的第二年,土壤盐度已降至轻度以下,pH值下降至7.5以下;种植的四翅滨藜和油葵成活率达95%以上,真正实现了“盐碱地变良田”的效果。
“‘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料’在改良土地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每亩地使用100-300公斤,尤其适用于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对农作物增产提质效果显著,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刘伟生表示,“‘凹凸棒复合微生物肥料’+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让更多盐碱地变成一块块绿色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