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播报

凉州区:一朵木耳的“逆袭”之路

2025-09-01 10:09 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在武威市凉州区清水镇的戈壁滩上,一排排新建的钢架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木耳菌棒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淡淡的菌香;棚外的晾晒场上,工作人员正熟练地翻动着新采收的木耳。凭借一簇簇黑木耳,当地正将戈壁的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一条“木耳+”特色生态产业之路。

润耳源菜菌轮作产业园技术总监杨峰正在检查木耳品质。

“我们这里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再加上盐碱地的独特条件,晒出的木耳品相好、口感佳,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清水镇党委书记冯治元语气中充满了对当地产业发展的信心。这份信心,源于清水镇探索出的“村企联建”新模式。

2024年,清水镇推行“村企联建”机制,建成凉州区清水镇润耳源菜菌轮作产业园。该产业园由黑龙江省东宁市投资主体与全镇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建设,通过流转土地126亩,建成112座全钢架拱形温室,用于食用菌栽培和设施蔬菜种植。

“以前种庄稼,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很不稳定;去年改种木耳后,收入明显提高。”冯治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木耳一年可采收4茬,每茬采摘期15天。农户不仅能拿到每亩1100元的土地流转金,在产业园务工每天还能挣105元。仅一亩地,依靠木耳相关收益就能达到9000元。

实实在在的收益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户加入木耳产业。2024年,产业园挂置黑木耳菌袋110万袋,直接带动菖蒲沟村、清溪村108户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益13.9万元;全年吸纳就近务工9000人次,帮助群众实现劳务收入90万元,同时推动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5万元。

润耳源菜菌轮作产业园正在凉晒的木耳。

“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发展。”润耳源菜菌轮作产业园技术总监杨峰表示,“我们会向返乡群众系统传授木耳种植技术,让他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稳定增收,日子过得比以前更踏实。”

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凉州区政策的精准支持。2024年,凉州区出台“菌产业”扶持政策,对利用闲置房屋、庭院种植食用菌且规模达2000袋以上的农户,经验收合格后,每标准袋奖补1.5元,每户最高奖补3万元;对新建食用菌加工项目、开发初加工产品并稳定销售的企业,一次性奖补研发费用10万元,精深加工产品则奖补20万元(不重复补助)。

针对食用菌产业“投资高、技术要求高、收益高”的特点,清水镇还提出了更可持续的扶持思路:建议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对栽培户实行“连续3年递减补助”——从未种植的温室、当年新建或改造的老旧温室可获全额奖补,第二年续种按80%奖补,第三年按50%奖补。通过逐步“断奶”,增强从业者自主发展能力,避免“第一年入门、第二年失败、第三年难以恢复”的困境。

政策“给力”,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今年,项目二期甘肃兴跃食用菌研发培训中心开工建设,计划建成2500平方米生产车间和2500平方米养菌室,配套全自动装袋机、高压灭菌、液体菌种培养等设备。投产后,可年产成品菌棒400万袋,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还能带动周边6000人次务工,增加劳务收入72万元。

润耳源菜菌轮作产业园凉晒完成的木耳。

从木耳种植到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下一步,清水镇还将探索“企建民租”与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企业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部分温室出租给农户种植黑木耳,由公司统一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以“投棒还菌”形式,企业通过订单向周边农户供应菌棒,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并统一回收产品,带动农户利用庭院或温室发展食用菌种植。

如今,清水镇正朝着菌棒生产、基地扩建、食用菌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方向稳步迈进。“木耳+”不仅串联起村集体、企业和农户,更让戈壁滩上的“小木耳”真正成长为支撑农户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大产业”。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