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匠心 守千年之艺(传承)
正值暑假,北京轻工技师学院里格外安静。象牙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的工作室位于办公楼二层,只见他正凝神静气地用雕刻机给作品“开脸”。手中的关公像足足有20多斤,他拿着有些吃力,但活儿依旧利落:细细打磨之后,一个长须、丹凤眼、卧蚕眉的武将面孔栩栩如生地呈现。“开脸是一个细致活,一般要两三天才能完工。”李春珂不紧不慢地说。
象牙雕刻(以下简称“牙雕”)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始于新石器时代,发于汉唐,盛于明清。2006年,牙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为了保护传承牙雕技艺,在不使用象牙的前提下,牙雕作品主要使用猛犸象牙化石进行创作。
李春珂今年76岁,自从初中毕业后进入北京象牙雕刻厂学艺,他在这行足足干了61年。“厂子鼎盛时期员工近800人,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一件17.5厘米高的仕女造型摆件当时的售价相当于24辆‘永久’或‘飞鸽’牌自行车的价格。”李春珂介绍。
学艺期间,李春珂早上7点到厂,下班之后,他抓紧时间画画、做木雕,一直干到晚上近10点才回宿舍。两年之后,他就凭借过硬的手艺,代表工厂外出比赛了。
“做一尊牙雕,最快要2到3个月,长的需要1至2年。”李春珂介绍,牙雕包括凿活、铲活、磨活、彩活四大步骤。“凿活是最重要的一步,工艺师要把画在纸上的图案在原料上细致勾画出来,追求气韵生动的效果。铲活要慢慢来,一刀下去,刀痕永远留在上面了,一点不能马虎。”
李春珂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将绘画艺术融入牙雕作品之中。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原作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官宦生活的场景。“能否以象牙为载体,再现这些场景?”李春珂大胆尝试。原作人物众多,场景丰富,而象牙通常既窄又弯,两端大小不同,这就意味着不能按原作1∶1照搬,也不能按比例缩小。经过巧妙设计,李春珂删繁就简,将平面的画作转化成立体的牙雕,又不失原作的神韵。这一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近两年,李春珂又有了新的思路,探索将《韩熙载夜宴图》镶嵌在罗汉床的紫檀面板上,40多个人物展开一共2米多长,预计今年年内完工。
“要做好牙雕,必须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李春珂说,除了看书、画画、练书法,他一有空就去看展览,“一定要多看多学习,吸收他人的长处。”
在李春珂手中,除了传统侍女,还创作出《百花争艳》《蝈蝈白菜》《弹琵琶的音乐人》等创新题材作品。他还将牙雕与花丝、景泰蓝、木雕等工艺相结合,让人耳目一新。
李春珂曾主持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馆藏老艺人牙雕作品修复养护项目,成功修复《新北京》《万里长征》《大渡河》等100余件珍贵牙雕作品,并用录音、录像的方式将修复过程完整记录,为牙雕工艺传承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从艺以来,李春珂带过四五十个徒弟。如今,他除了在北京轻工技师学院任教,还先后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的硕士生导师。“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学生带好,让牙雕这门手艺能够更好地传承。”李春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