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不变的创作规律(新语)
真实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
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人”
最近,《我们的河山》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全民抗战史诗剧,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更是一场关于“真实”的执着追寻——我们试图用最朴实甚至最“笨”的方法,叩问那段熔铸于山河之间的血与火的历史。
创作的初衷,源于一个强烈的信念:抗战历史不是虚构的热血传奇,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用生命写就的史诗。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触摸到那段滚烫的历史?唯有沉下去,沉入历史的肌理,贴近土地的呼吸。
真实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我执导过《十送红军》《平凡的世界》《百炼成钢》等多部作品,回首30多年的创作之路,“三个真实”是不变的创作规律: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生活真实。
《我们的河山》讲述沂蒙山区的抗战故事,为此,编剧刘戈建和华策团队扎根山东省档案馆,从尘封的史料中挖掘细节。剧中“吕家寨保卫战”“115师东进”等关键情节,均有真实事件作为支撑。例如在展现吕家寨百姓以土枪大刀歼敌百余人的场景时,我们拒绝戏说,用近乎残酷的长镜头“一镜到底”,表现战争的惨烈,只为还原历史的“现场感”。历史的锋利,恰恰在于这种不容修饰的粗粝与真实。
最难的是让场景真正“活”起来。夏收是农民的生命线,也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但剧集拍摄期在秋冬。我们没有考虑用特效“造”一片麦田,而是提前买下百亩成熟麦田,收割后入库保存,同时尝试在反季节播种了数亩小麦。
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人”。主角庄埼风最初是不太了解百姓疾苦的“书生”;张治平忍辱负重潜伏敌营,连至亲之人都骂他是汉奸……这些不完美的人物不断成长,恰恰成为观众共情的底色。《我们的河山》拍的不仅是战争,更是战争中的人;讲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历史中的精神。
拍摄期间,一名沂蒙老乡看到演员王雷脚上沾满泥的布鞋,低声说:“当年俺爷爷支前,穿的就是这样的鞋……鞋帮磨穿了,就拿草绳捆着继续走。”我们所有的努力,不正是为了让今天的年轻观众触摸到那历史的温度,听懂那首飘在风中的沂蒙山小调吗?当庄埼风终于读懂“兵民是胜利之本”,当民众角色喊出“我活着八路就活着,我就是死,八路也得活着”时,来自一名00后网友的观剧弹幕这样写道:“终于懂了课本上‘人民战争’这4个字的分量。”
河山为证,热血未冷。历史从不靠神迹书写,唯有怀揣敬畏,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精神的星火穿越时光,照亮我们来时的路。这也正是《我们的河山》的使命——为民族的集体记忆,留住有血有肉、有汗有泪的“真”。
(作者为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