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磅原创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长风浩荡百业兴——甘肃在构建产业体系上闯出新路子

2025-09-10 08:40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长风浩荡百业兴

——甘肃在构建产业体系上闯出新路子

在民勤县红砂岗,风机和光伏板构成大漠戈壁上的别样“风光”。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庆阳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东数西算”产业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一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国家所需,发挥甘肃所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基本盘。全省聚力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大力推动“牛羊菜果薯药粮种”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开展“甘味出陇”“甘味出海”行动,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化”改造,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传统产业是“家底”,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对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改造,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

金昌是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近日,记者来到金川集团永昌铜业公司,在公司生产集控中心巨幕电子大屏前,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操作着电脑,调度各项生产设备有序运行。这里集园区安全、环保、仓储、物流、质量、能源、成本等智能管控功能于一体,实现了全厂“一张图”管理。

走进生产现场,记者看到,上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的调度下,桁架式取板机与阳极板圆盘浇铸系统成功对接,实现铜阳极板的自动存取。工作人员介绍,阳极智能储运系统替代了传统汽车和人工叉车倒运阳极板的方案,能够完成入库流程、出库流程、库存管理、质量追溯,有效减少物流成本,优化运输路线和仓储空间,使铜阳极板的存放、检索和转运更加便捷,降低铜阳极板转运过程中受损的可能性。

“生产车间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是名副其实的黑灯工厂。”金川集团永昌铜业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平介绍说,项目自2024年9月28日成功点火,11月13日投料试生产,仅用9天打通工艺流程,创造了行业新纪录。2024年,项目实现产值43亿元,今年预计将实现产值230亿元。

石化化工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今年年初,在兰州石化公司,智能机器人“红红”正式入职。它转动轮子,缓缓地行驶到兰州石化油品调合中心原油储备车间储罐区,借助高清摄像头对现场的管线、阀门进行检查,并将检测数据实时传送给操作人员,帮助操作人员判断设备是否完好,检测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红红”的入职是兰州石化公司推动智能化改造的缩影。兰州石化大力推动设备监测由人工巡检方式转向智能化自动监测及诊断模式,故障管理由事后报警转向事前预警,故障诊断与维护策略由人工凭经验转向智能化的诊断与维护策略推送模式。

近年来,兰州石化聚焦生产经营、计划调度、化工销售、生产运行、工艺技术、用能优化、设备管理、安全环保8个专业领域,重点建设“8+22”应用场景,着力打造企业数智赋能体系,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8月28日,从戈壁钢城嘉峪关传来好消息,酒钢集团炼轧厂工艺装备提升及产品结构调整项目正式投产,这标志着酒钢集团在钢铁产业“三化”改造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这项总投资达44亿元的项目,去年2月28日开工建设,仅用547天便高质量完成建设。项目投产后,两条产线高效协同配合,成为西北地区技术最先进、产品种类最齐全、规格覆盖最广泛的钢铁生产线,产品结构实现从建筑用钢为主向高端制造用钢为主的战略转型。

在金川集团、兰州石化、酒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带动下,我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今年实施“三化”改造项目304项,前7月已开工建设项目276个,完成投资146.5亿元,投资完成率56.8%。兰石集团入选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全年计划新培育智能工厂40家、优秀场景50个。

我省抢抓政策机遇,严格落实“两新”“两重”政策,全力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获批2025年首批“再贷款”项目148个,已签约贷款80.6亿元。全省积极推动“减油增化”,以兰州石化乙烯项目为核心,谋划20多个增化提质项目,同时,在煤化工领域,加快推动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积极融入榆鄂宁煤化工产业“生态圈”。

甘肃,传统优势产业正加速焕新升级,实现“老树发新枝”。

科技赋能,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甘肃扎实开展强科技、强工业行动,加速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位于金昌经开区的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公司生产的圆柱锂离子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园林工具、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等领域,是金昌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重点补链、强链项目。

“我们生产电池的原材料有80%来自金昌本地,供应商门对门,不仅省了运费,连包装费都省了,这是产业聚集带来的发展红利。”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梅鹏成说。

4月18日,微型电动汽车知豆彩虹Pro上市发布会在兰州新区举行,这是知豆汽车品牌焕新后的第二款新车,在颜值、安全、续航等方面实现全新升级,是知豆汽车深化“全生态微型电动汽车矩阵”布局的一大力作。

作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第一批新能源车企和出海者,知豆汽车依托兰州新区位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不断优化产品矩阵,引领兰州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在兰州高新区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聚集了中农威特、奇正藏药等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经过多年培育,已构建起涵盖现代中医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引人注目的是,前不久,甘肃省同位素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打通了医用同位素及靶向药物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同位素靶向药物产业加快兴起。今年1至7月,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达390亿元,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此外,我省聚力做精做强集成电路封测产业,精心培育算力、信创、软件等3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600亿元。

伴随着一个个好项目落地生根,一条条产业链开枝散叶,甘肃产业经济正大步向“新”而行,奔向生机勃勃的美好未来。

聚链成群,产业规模效应凸显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和实现载体。

去年年底,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和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数量居西部省份第3位。

今年,省工信厅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凝心聚力强工业的重要举措,全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

甘肃成立国家级集群省级工作专班和省级集群工作专班,实施季调度、年总结机制,加强集群运行调度,统筹资源调配、要素保障和跨部门协作,并制定了2025年至2027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集群建设目标和具体措施。落实“省市县”项目分级调度和“红黄蓝”预警机制作用,今年实施500万元以上产业集群项目423个,上半年完成投资325.8亿元。

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已拥有骨干及关联企业340家,其中,规上企业233家,形成区域内上中下、大中小、产学研、研产销各环节协调配套、统一、完整的协同发展生态,0.05毫米“手撕镍”、0.05毫米超薄高精铜带实现量产,国内唯一、全球首创的复杂难处理镍原料火法生产线顺利投产。

上半年,兰州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87个,总投资500亿元,6微米、3.5微米等系列高档电解铜箔技术性能国内领先,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60%,占兰州新区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3.5%。

庆阳市数字经济集群累计对接数字经济企业5238户,签约1272户,落地427户,算力规模突破6.6万PFlops,智算占比、增速及增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西部算力资源核心地。

金白兰武有色金属集群主导产业上半年实现产值1763亿元,13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产值3600.3亿元,同比增长16%,为全省工业经济争先进位、持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型工业化引领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整体跃升。1至7月,全省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位居全国第3,连续24个月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工业固投增长11.4%,高出全国2.4个百分点,连续54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品牌引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2024年,甘肃玉米制种、高原夏菜、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1,苹果、马铃薯产量均居全国第3,牛、羊出栏量分别居全国第9、第4,寒旱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为充分挖掘寒旱资源禀赋,壮大优势特色农业,我省先后出台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提质增效行动、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链长制、“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全省乡村产业呈现出结构趋优、规模扩大、效益提升、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8月,第五批“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正式公布,新认定1个区域品牌和185个企业商标品牌,退出6个区域公用品牌和85个企业商标品牌。截至目前,“甘味”品牌共有55个区域品牌和750个企业商标品牌。

“甘味”品牌矩阵持续壮大,“甘味出陇出海”规模显著扩大。今年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45.05亿元,同比增长10.3%;“甘味”农产品销售额实现154亿元,同比增长13.3%。

我省锚定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目标,聚焦“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建设,持续做强“甘味”品牌,农业发展稳中有进、质效双升,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武威沿山沿川沿沙“三大产业带”成效显著,羊、奶牛存栏和蔬菜产量居全省首位;张掖玉米制种面积114.05万亩,稳固全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地位;定西马铃薯种薯年生产能力超200万吨,实现出口原原种1000万粒;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品牌价值分别达222.8亿元、180.9亿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10.5亿元,同比增长6.1%,延续了稳健增长态势。从生产端看,粮食生产根基稳固,预计全年夏粮产量341.01万吨;特色种养规模持续扩大,蔬菜、水果、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均实现了较快增长,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857.9万亩、550万亩,均实现稳中有增;畜牧业势头向好,牛、羊存栏分别达541.4万头、2908万只,猪牛羊禽肉产量90万吨,增长6.5%,特色农牧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见效,一个产业韧性强、经营体系强、供给保障强、科技支撑强、竞争能力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正在加速成型。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