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民生答卷暖民心——甘肃在增进群众福祉上取得新成效
民生答卷暖民心
——甘肃在增进群众福祉上取得新成效
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街道枣林西社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张掖市甘州区西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全链条“智慧养老”服务。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民生为大、民生为要”。
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稳住就业“压舱石”,筑牢民生幸福根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一年来,我省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稳岗位、促输转、保就业,全省城乡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
自7月25日起,每周五晚,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都会迎来“人才夜市”。这是由省人社厅主办的“黄河之夜 就享未来”甘肃省夏季人才交流节系列招聘活动,目前共举办了5场专场招聘活动,聚焦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文旅康养、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等各类求职者搭建精准高效的对接平台。
“白天在单位实习,晚上来逛‘人才夜市’,这样的招聘会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史乐在活动现场与多家企业进行交流,最终与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就业意向。
稳就业,关键在于兜住重点群体的“基本盘”。我省以“暖”字为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人员等不同群体,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持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体系。
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我省加快实施“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项目,稳步推进“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今年计划招募180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创新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驿站,打造集政策咨询、岗位推介和创业指导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生态圈,今年已累计开展各类就业创业活动357场次,服务高校毕业生4.5万人次。
2025年,我省启动实施第四季“百名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暖心行动,全省累计开展直播带岗活动979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1.7万个。为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能力,我省大力推进“普通高等院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省级示范项目”,对省内13所高校给予65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全面落实困难毕业生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已为2025届5.1万名困难学生发放补贴资金5100万元。
2月7日,530名定西籍务工人员搭乘G2096次列车,前往青岛务工。
农民工稳岗增收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我省积极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全省共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255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57.5万个,“点对点、一站式”输转近10万人返岗务工,让农民工就业路更稳更宽。
兜牢底线,方能托起希望。我省聚焦脱贫人口、残疾群体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需求,深入走访摸排,精准落实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和兜底安置等帮扶措施。截至6月底,已帮助1.94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就业工厂、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作用,促进农村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省已建成乡村就业工厂2572个,吸纳就业9.7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6万人;人社部门开发的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及弱劳力14.1万人。
就业稳则人心安,就业稳则信心足。一系列稳就业“组合拳”,让更多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筑牢千家万户的幸福根基。
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守护最美“夕阳红”
午餐时分,酒泉市肃州区西峰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食堂内暖意融融。86岁的贺秀英和老姐妹们围坐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臊子面,边吃边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的老年餐,饭菜软乎,我们吃得舒心!”
作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这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周边100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助餐服务。
“中心依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银杏家园’项目补贴,再加上食堂对外经营收入,老人们每天午晚两餐一共只需支付5元,就能吃饱吃好。”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满金霞说。
打造家门口的老年食堂,用“一餐热饭”温暖老年人幸福晚年,是我省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的生动缩影。
2024年,我省高质量完成改造建设100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新增养老服务设施16.23万平方米,新增床位1443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034张),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老年人周边、身边和床边的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2025年,省委省政府继续办好群众普遍需求、可感可及的10件实事,“利用乡村闲置资源,改造建设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是其中的一件。截至目前,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的选址工作已全部完成,两类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有10个已建成(1个已验收),整体平均进度68.37%;村级互助幸福院有113个已建成(30个已验收),整体平均进度89.87%。
“戴上助听器,跟大家交流顺畅多了。配助听器,我花了近1.3万元,政府补贴了5600多元。赶上好政策,省了不少钱呢!”金昌市金川区金冶里社区居民张保顺老人因听力障碍生活不便,最近,他购置了助听器,通过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项目,享受了30%的补贴,这让张保顺老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爱和温暖。
适老化的“小改造”承载着老年人的“大幸福”。202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落实补贴4.39亿元,拉动消费6.7亿元,惠及6.8万户老年人家庭,有效带动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
2025年,国家政策调整后,我省及时优化补贴标准、完善指导目录、简化申报流程、明确审核时限、强化资金监管,并升级“甘快办”补贴申报模块,降低群众申请难度。截至8月21日,已备案成功、开展购置改造老年人家庭30390户,涉及资金13361.68万元;已完成购置改造、补贴审核通过老年人家庭22103户,涉及资金8122.68万元;已完成兑付老年人家庭21427户,涉及补贴资金7852.91万元。
织密社会保障网,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
“现在办社保通过手机操作就能解决问题,的确很方便!”日前,兰州市民张女士通过“甘肃社保”微信公众号咨询异地养老保险转移问题,次日便收到详细的操作指引和材料清单,高效便捷的服务让她连连点赞。
这一变化得益于省社保中心推出的“甘”心社保·“肃”求即办——甘肃社保网上留言平台。群众只需关注公众号,点击“留言”入口,即可提交问题,实现“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意见反馈”全流程线上办理。社保部门承诺“咨询类留言3个工作日办结、办理类留言5个工作日办结”,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这是我省社保服务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
当前,更多社保惠民举措正持续落地——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步提高。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今年,我省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确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全省180余万名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我省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三年增长计划”,2024年省级基础养老金再提高5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提升至194元。同时,延续落实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社保帮扶政策,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保费,今年以来,已为143.7万名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1.4亿元。
工伤、失业保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我省连续19年调整工伤保险待遇。2024年9月调整后,伤残津贴平均增长127元,供养亲属抚恤金平均增长35元。协议机构联网结算水平大幅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支持跨省联网结算的协议机构增至157家,较2023年增长391%,所有市州均实现参保地联网直接结算。失业保险方面,标准持续提高,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为3.56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2.56亿元,为869名农民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627.47万元,并全面落实为领取失业金人员代缴职工医保、为大龄失业人员代缴养老保险等政策。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
环县天池乡潘老庄村村民老刘,儿子患有肾衰竭需定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妻子患病手术后治疗费用巨大,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民政部门了解情况后,及时将老刘全家7口人纳入农村二类低保,并实施临时救助,累计救助资金超过32万元,有效防止了一家人因病致贫返贫。
这是我省深入推进社会救助扩围增效的生动写照。2025年,我省分两批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19.08亿元(中央资金99.66亿元、省级资金19.42亿元),较上年增加2.53亿元,上半年已支出各类救助资金54.26亿元。截至7月,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8779元、5625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10920元、7260元;照料护理标准按自理能力分档,最高达每人每年5412元。
目前,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80.97万人(城市26.32万人、农村154.65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0.83万人(城市0.75万人、农村10.08万人),实施临时救助8.11万户23.3万人次,发放资金3.72亿元。
筑牢医保“防护墙”,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去年9月,兰州市城关区新生儿吴某因重症肺炎入院治疗。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和医疗费用支出,吴某父亲心急如焚,前往东岗街道新兴社区医保服务点寻求帮助。工作人员迅速为新生儿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并详细指导审核单打印程序及缴费方式。一周后,孩子康复出院,通过医保结算住院费用。
“多亏了医保工作人员的高效办理,通过医保政策,孩子的医疗费报销了,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吴某父亲感激地说。
这暖心的一幕,是我省医保部门不断优化参保服务机制、提升便民惠民水平的生动体现。我省大力开展参保政策宣传,持续优化新生儿、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等群体参保政策,不断巩固参保扩面成效。目前,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已连续3年稳定在99%以上。2025年度全省参保目标完成率居全国第2位。
在扩大保障覆盖面的同时,我省着力提升医保保障效能,持续优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体系。当前,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全面落实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改革工作,累计有5241.95万人次参保职工享受门诊报销待遇,减轻医药费用负担33.59亿元;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持续扩面,292.33万名参保居民纳入保障范围,313.39万人次享受用药报销,累计节约用药费用超过1.39亿元。
同时,我省精准施策守牢不发生因病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低收入困难群众资助参保和差额缴费工作,年度减轻个人缴费负担10.56亿元,近690万名低收入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低收入困难群众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支付后的个人负担部分实施分类救助:特困人员和孤儿救助比例达100%,城乡低保对象和防返贫监测对象救助比例为75%至90%,年度救助限额最高达8万元。截至今年6月,全省低收入困难群众经三重保障报销后,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4.66%,群众医疗负担显著减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甘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纾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