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的价值观,正常吗?
假期无聊时,我打开了几部短剧,看得非常上头。但刷了几部后却顿觉无趣,今天不吐不快。
分享一些我的观后感和思考。
一、不疯魔,不成活
短剧是当下人们对快节奏追求的产物。相比那些拍几十集却没什么内容的电视剧,短剧将冲突和矛盾集中到一起,更快更爽,一个多小时就能看完。
在这一个小时里,情绪被无限夸大,人物变得扁平而激进。每个人的性格从几句台词就能反映出来,因为每个角色只有一个人设,编剧照着人设写剧本,所有角色都为了主角的爽点服务。对某个人物的背景介绍可能就是路人的几句惊叹——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是带着人设的工具人。
二、大俗即大雅
我当时刷完几部短剧的感想就是:几天内看了无数个巴掌、绑架、下药,以及无数个雌竞现场、白月光、未婚妻、前男友,还有穿越重生。只能说,有些重生的上辈子过成那样是有道理的。
很多时候,短剧在一个小时内有明显的逻辑矛盾,包括但不限于:男主父母见过女主但后面仍表现出没见过的样子,亲人已经相认但主角一无所知——这一切都为了后面相认打反派脸而服务。我翻过评论区,很少有人指出剧情的错误,反而大呼“甜甜甜”。
短剧作为冲突的集中爆发,通过情绪调动人们的观看兴趣,难免俗套。大家能想到的桥段无非就那么几个,大概率都是“受辱—打脸”的循环,然后围绕爱情死去活来。这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女人大多向往霸道总裁的爱情,男人大多沉溺于后宫佳丽三千。不过主要是女人撑起了市场,女人更爱情感上的陪伴,男人则更向往肉体,这倒是不足为奇。
三、再看短剧就傻了
短剧内容很大一部分还是玛丽苏文学。大女主的剧也有,但主要桥段还是英雄救美。有些霸总行为纯靠演员的脸撑着,幸亏妆造还行。
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了突出男主英雄救美而强行凑数和降智的情节。我常常渴望看到有脑子的女主,不要傻白甜和痴心眼瞎的总裁男主——为什么放着那么多白富美不要,非要找一个清纯的傻姑娘?
这类剧情容易让很多人对爱情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到了生活中才发现现实是一地鸡毛。还是早日认清现实为好。不过短剧也确实提高了我的安全意识——能发现女生力气确实小、反抗不过,而且很容易被下药绑架,该躲的还是要躲。
作为一个女生,我很喜欢看纯爱,因为里面往往将双男主都描写为强者,反而有助于推进更丰富的剧情,而不是沉溺于情爱。相比于娇妻文学,我还是更爱带脑子的文学。
四、爆炸式增长的背后
短剧的爆火让无数人下场想分一杯羹,难免导致同质化竞争。一样的剧本不同人拍了好多遍,虽说就一个多小时,依叙事不同能有很大区别,但总有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感觉。特别是短剧的简介,恨不得几句话将剧情全告诉你。
这正是抓住了当下人们浮躁的心情。人们的注意力已经随着短视频的出现越来越短,而看这种短平快、碎片化的短剧又会让人们越来越浮躁,觉得自己平淡的生活食之无味,沉溺于矛盾冲突中无法自拔。
五、什么是真正优秀的短剧?
生活很苦,可以在短剧里找点甜。短剧和电视剧的关系就像电影切片之于电影。对于乏味的剧情,快节奏的解说让人们节省时间,从而让一些低质量的剧本变得吸引人。
但若一部电影中饱含深意和哲理,短平快只会让它失去韵味。其实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哪怕你指出逻辑的谬误,也有人在底下反驳:“我就是图一乐呵,也不当真。”
短剧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本无对错。但作为观众,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只是一时之快。
或许,在爽完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的时间?
我们不必全然否定短剧的“爽”,但更需要一份“爽”过之后的清醒。
要知道,生命真正的韵味,往往藏在那些需要慢炖的细节与漫长的坚持里。 在享受短平快的刺激时,愿我们也别忘记,为那些复杂、深刻且需要耐心的事物,留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