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短剧第一厂牌?
一说起短剧, 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粗制滥造的快餐内容?但有一个名字, 却彻底打破了这个偏见.
它让《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引发全民热议. 让《夜色将明》打破悬疑魔咒. 让《闪婚老伴是豪门》开拓中老年市场.
听花岛, 这个被称为"精品短剧第一厂牌"的公司, 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着:短剧也可以有温度. 有深度. 有价值.
01
其实最开始. 听花岛的创始人赵优秀, 压根没想过要做短剧.
那是2019年. 短视频刚火起来的时候. 她在一家传统影视公司做制片人, 每天看着那些动辄几千万投资的电视剧. 亏得一塌糊涂.
"钱砸下去了,观众不买账."她后来回忆说.
那时候赵优秀经常熬夜刷手机. 无意中刷到一个只有几分钟的小故事, 讲一个农村女孩进城打工的心酸. 弹幕里全是哭脸. 评论区有人说:"比那些几十集的狗血剧好看多了."
她突然意识到. 观众要的不是华丽的外壳. 是能戳中心窝的真实.
2020年疫情期间, 所有人都宅在家里. 长视频看腻了, 短视频又太碎片. 就在这个空档, 赵优秀看到了机会.
她拉着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北京一个小区租了间民房. 开始琢磨怎么用短剧讲故事.
第一个项目《下班路上》. 讲都市白领的日常烦恼. 投资只有20万. 拍了8集, 每集15分钟.
没想到一上线就火了. 播放量破千万.
"那时候我们激动得像中了彩票."团队成员回忆说, "熬了那么多个通宵,终于有人看我们的东西了."
02
真正让听花岛出圈的. 是2023年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
这个题材当时没人敢碰. 后妈. 在大众印象里就是恶毒的代名词. 谁会想看一个后妈的故事?
但赵优秀偏要试试.
她找到编剧小组, 提了个要求:"不要脸谱化.要写出一个真实的女人."
剧本改了十几遍. 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 后妈蔡晓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女性, 她有自己的小心思. 会为了生计妥协. 也会在继女面前示弱.
最难的是演员选择.
当时市面上的短剧演员. 要么是流量明星客串玩票. 要么是三四线演员凑数. 真正适合这个角色的人很难找.
试了几十个演员, 最后选中了一个话剧出身的中年女演员. 她的眼神里有生活的沧桑感. 一开口就是那个时代女人的味道.
拍摄过程也不顺利. 预算有限, 道具都是剧组自己准备的. 八十年代的家具, 大部分是从二手市场淘来的.
有一场戏, 蔡晓艳在昏暗的灯光下给继女缝补衣服. 导演要求拍得特别细. 手指穿针引线的动作. 灯光在脸上的投影. 甚至能听到针线摩擦的声音.
就是这样的细节. 让观众一下子被拉进了那个年代.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后, 热度超乎所有人想象. 不仅在短剧圈火了. 连很多不看短剧的人都开始追.
弹幕里最多的评论是:"终于有人认真拍短剧了."
03
成功之后, 听花岛面临一个选择.
是继续复制成功模式. 还是继续探索新的可能?
赵优秀选择了后者.
她提出一个理念:每年要有20%-30%的作品用来探索行业上限. 市场上没有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
于是有了用四川话拍摄的《家里家外》. 有了聚焦法治题材的《法官的荣耀》. 有了主打中老年市场的《闪婚老伴是豪门》.
每一次尝试都是冒险.
《家里家外》开拍前, 很多人质疑:方言短剧能有多少人看?结果上线后, 不仅四川观众喜欢. 全国观众都觉得新鲜. 弹幕里有人说:"听着这个口音就觉得亲切."
《法官的荣耀》更是挑战. 法治题材在短剧里几乎是空白. 既要专业, 又要好看. 编剧团队为了写好剧本, 专门去法院旁听了一个月.
最冒险的是《闪婚老伴是豪门》. 中老年爱情在影视剧里一直是边缘题材. 更别说短剧了.
但赵优秀坚持:"为什么年轻人的爱情可以拍.中老年人的感情就不能拍?他们也有情感需求.也有被看见的权利."
结果这部剧成了意外之喜. 很多中年观众在弹幕里留言:"终于有人为我们这个年龄段拍戏了."
04
现在的听花岛. 已经不只是一个短剧制作公司了.
它更像是一个价值观的载体. 用赵优秀的话说:"我们想证明短剧不只能娱乐.还能传递温暖."
去年, 听花岛推出了《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 把主旋律和商业化完美结合. 既有教育意义, 又不说教. 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今年的《弑神》更是突破. 仙侠题材里加入凡人视角. 让高高在上的神仙故事有了人间烟火气.
数据显示, 听花岛的作品平均完播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 这在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 已经很难得了.
更重要的是口碑. 业内人提到短剧精品,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听花岛.
但赵优秀从不满足. 她经常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剧的可能性远远没有被挖掘完."
确实, 短剧这个赛道还很年轻. 有无数的故事等待被讲述. 有无数的情感等待被触达.
听花岛用行动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管载体多新. 多快. 多碎片化. 好内容永远不过时.
真正的第一厂牌, 不是靠数量. 不是靠流量. 而是靠那份认真劲儿. 靠对观众的尊重. 靠对故事的敬畏.
这个时代,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作者. 让快餐文化里. 也能有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