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何以成为微短剧的产业“沃土”
近期,国内微短剧市场佳作频出。《盛夏芬德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都市爱情,广受年轻群体追捧;《姐姐的三条簪》以明代抗倭为背景,展现女性力量的时代觉醒,引发无数观众热议;《G331号秘境来信》讲述国道“最美边境线”上青年扎根乡土的青春故事,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这些作品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浙产好剧”。
浙产短剧《盛夏芬德拉》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
这并非巧合。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备案重点网络微短剧251部,发证52部,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中,浙产微短剧更以累计入选49部的成绩,领跑全国。
随着“浙产好剧”市场火热、佳作频出,浙江也成为中国微短剧产业的“新高地”。那么,浙江为何能在微短剧的赛道上脱颖而出?风口之上,浙江又当如何作为,继续实现产业“领跑”?
1
微短剧产业持续“高热”
中国微短剧行业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萌芽到爆发的惊人跨越。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15亿元,同比增长35.1%,已远超2024年中国内地电影425亿元的全年票房,并且这一数字预计在2025年将进一步攀升至634.3亿元。
2025年上半年各省市关联热力值统计
图源:DateEye短剧观察
在国内市场的繁荣之下,浙产微短剧同样保持“高热”状态。DataEye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竖屏微短剧发行平台方面,浙江关联短剧的热力值高达17.1亿,稳居全国前列。
同时,浙江在产业生态的完整性上也展现出极大优势。浙江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微短剧平台方和承制方,其中头部平台方达19家,承制方高达88家。这意味着,从创意孵化、内容生产到平台发行,浙江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闭环,为微短剧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内容方面,浙江微短剧产业近年来也在不断向着精品化的方向迈进。
在制作成本上,过往一部单反甚至一部手机、十几万的成本便能完成一部短剧拍摄的模式逐渐成为行业过去式。2025年,微短剧在剧本打磨、演员选角、服化道以及后期制作等核心环节的投入显著增加,“不投入很难做出好作品”。
在创作题材上,浙江微短剧不再是“霸总甜宠”“家庭伦理” 等所谓“传统”赛道,而是向历史、乡村、红色文旅等多元领域延伸。比如,展现杭城宋韵美学的《宋朝来的小贵人》,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水韵风情梦塘栖》,讲述华侨抗战故事的《甬忆南侨梦归人》等。
微短剧《甬忆南侨梦归人》 图源:之江电影
这些作品,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和深入浅出的叙事,为文化传播提供“轻量化、高触达”的新范式。同时,大量精品力作的涌现,也有力地扭转着外界对于微短剧“低质低俗”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浙江在推动行业精品化、主流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
2
浙江何以成为产业“沃土”
当下,浙江能够在微短剧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不仅得益于多年来在政策领域的持续深耕,同时也是浙江立足产业基础、发挥创作资源优势赋能微短剧产业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政策扶持到位。浙江之所以能成为微短剧发展的“沃土”,首先得益于政府全面的政策扶持。比如,杭州余杭区推出微短剧扶持政策“黄金10条”、设立2亿元微短剧发展基金,对剧本创作、上线播出、人才交流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扶持;西湖区艺创小镇发布“微短剧十条”政策包,从房租补助、项目支持、分成奖励等多个方面鼓励微短剧企业入驻与项目落地。
浙江的扶持策略并非普适性的政策覆盖或单一的资金支持,而是形成了“基金+奖励+服务”的立体支持体系,以更加精准高效的形式,助推微短剧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产业基础扎实。除政策外,浙江扎实的影视工业基础也为微短剧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横店为例,从场地、拍摄、服化道等硬件设施,到车辆、群演、食宿等配套服务,横店“拿着剧本来,带着片子走”的一站式服务为微短剧创作团队提供了极大便利。
2024年横店还专门成立竖屏剧运营中心,改造落地近千个拍摄场景,专供微短剧团队使用。截至2025年7月,横店已接待超过2300个竖屏微短剧剧组,超过2024年全年接待总量。在风风火火的产业升级中,这一传统的影视基地也在人们的戏称中,从横店变成了“竖店”。
横店微短剧拍摄片场 图源:横店发布
创作资源丰富。文化IP众多、创作达人成群的浙江,天然有先行探索微短剧产业的底气。传统文化IP方面,浙江拥有良渚、宋韵等历史文脉,有越剧、青瓷等非遗文化,这些都为微短剧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而在现代文学IP方面,浙江同样拥有丰富的人才与资源。比如,位于杭州的之江编剧村和中国网络作家村。其中,中国网络作家村近年来借助“网络文学IP直通车”等活动,正不断加快优质IP的转化,从“源头”上为浙江微短剧产业输送更多的创作资源。
3
未来如何继续“领跑”
站在新的起点,微短剧行业正面临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下半场”。未来,浙江微短剧如何继续实现产业“领跑”?笔者认为,还应聚焦以下三个方面。
推动跨界融合。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了有关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提出微短剧融合文旅、普法、科普、经典、品牌、非遗六大创作计划。近年来,浙江已经在不断践行“微短剧+”的创新实践探索。未来,应当继续加快微短剧与文旅、电商、实体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持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进一步拓展微短剧的生态边界与产业价值。
加速文化出海。微短剧是浙江文化出海“新三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河姆渡的骨哨声》《恋恋茶园》等一批优秀的浙产微短剧已成功登陆海外市场,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九州文化旗下Short Max、华策集团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平台。面对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需要将视野放宽至海外市场,探索更多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品内容,持续拓展海外发行渠道,让海外市场成为中国微短剧产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立足科技赋能。拥抱前沿技术是浙江微短剧产业未来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一方面,AI配音、AIGC渲染等技术融入制作流程,能更有效解决短剧周期短、量大、版本多的制作痛点,让内容生产驶入降本提效的“快车道”。另一方面,技术的革新也让微短剧创作更加“敢想敢做”,比如,容量短剧正在打造的首部航天科幻微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其借助“虚拟拍摄+实景搭建+AIGC生成”的融合技术,让大量难以实拍的月面场景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微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 图源:网络
回望浙江微短剧产业的发展,我们感受到的是政策的温度、产业的厚度与文化的深度同频共振。我们有理由相信,微短剧这股产业之“风”,未来将在“浙”里吹得更加猛烈,成为推动浙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