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开始比着“长剧顶流”找演员?
最近刷短剧,总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分不清是我们脸盲了,还是娱乐圈的基因库开始“批量生产”了?
这边姚冠宇一出场,弹幕狂刷“肖战你好”;那边李佑霖甩个眼神,观众惊呼“王一博分身”;王凯沐一笑,窦骁的味道有了;陈添祥的侧脸,让人梦回邓伦;韩佳卉的气质,直接“宛宛类倪妮”……这种奇特的熟悉感,就像打开了某种平行时空的闸门。
而这些撞脸背后也绝非巧合,而是揭露了短剧行业一条心照不宣的造星捷径。
长剧造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短剧则直接开启了“Ctrl+C, Ctrl+V”的快捷模式。在短剧的平台逻辑里,熟悉感就是流量,撞脸就是点击率,明星脸成了短剧演员的隐形入场券。在短视频语境下,明星孵化与流量逻辑有了新的进化论。
短剧的战场,是争分夺秒的注意力争夺战。如何在三秒内抓住观众?办法之一,就是送上一张熟悉的陌生脸。
毕竟与长剧的模式不同,短剧没有充足时间去铺陈人物背景和情感递进,必须靠视觉冲击先锁住用户,而最省事的钩子就是明星脸。观众刷到一条短剧片段,第一秒认脸,第二秒比对,第三秒点开追剧,这就是算法时代的黄金三秒法则。
姚冠宇算是一个典型案例,他的五官线条与肖战高度相似,不少网友说他是短剧圈的肖战平替。李佑霖也是类似路径,他主演的《掌心牢笼》刚上线时,就有网友发帖称,“王一博在内娱开分号了”。甚至有网友在小红书专门做了“撞脸对比图”,把李佑霖和王一博在《陈情令》时期的妆造拼在一起,点赞量破万。
除了姚冠宇和李佑霖,事实上,目前短剧市场叫得上名字的演员,几乎每个都能在长剧市场里找到一张对标的脸。
王凯沐被网友称作“窦骁的复制粘贴”,陈添祥的侧脸角度让人梦回邓伦,韩佳卉的清冷气质被比作倪妮,余茵和孙怡的撞脸度高到连品牌方都借此打过广告,刘润铭的眉眼像极了任嘉伦,柯淳有着李易峰式的笑纹,黄浩雯的五官神态与龚俊几乎同款,梁思伟则被网友戏称“张艺兴的短剧分号”。
短剧行业靠算法推荐驱动,观众看不看就那几秒,明星脸就是一种预埋标签。当用户认出“像谁”的瞬间,短剧就赚到了一次停留和点击的机会。平台也乐见其成,因为这意味着可以用极低的营销成本获得更高的转化率。短剧演员的长相因此变成了一种“快捷索引”,像数据库的关键词。
另一方面,短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不像长剧能慢慢培养观众的情感与耐心,需要强爆点。而把造星的预期管理压缩到了选角的第一步,就导致短剧演员的“像谁”成了卖点之一,也成了他们迅速打入公众认知的捷径。
观众在“长得像”与“剧情甜”的双重刺激下,很容易就把对长剧演员的好感度嫁接到短剧演员身上。或者说,短剧演员几乎可以零成本继承长剧明星积攒多年的观众缘。
为什么短剧行业热衷营销“撞脸”?答案藏在成本与效率里。
培养一个具有独特辨识度的明星,耗时漫长,且风险极高,如同一场豪赌。但复刻一个已有成功案例的明星脸,则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快生意。
从行业逻辑看,短剧的本质更像产品,而非艺术品。它的商业基础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最能吸引点击的内容。找一位“小肖战”来演霸总,远比耐心打磨一个新人演员的独特气质要划算。
对于平台而言,这是预装的流量保险;对于新人演员,“像谁”则是他们最亮眼的简历,能让他们在成千上万的竞争者中被一眼选中。这套模式,本质是娱乐工业在流量时代追求标准化爆款的极致体现。
这种打法也并非短剧首创,长剧市场早有前例。几年前,朱一龙走红时常被称为“小梁朝伟”,童瑶被喊“小章子怡”,包上恩被说是穆婷婷翻版,曹曦文一度被冠以“小刘涛”的名号。一方面,这种捆绑可以帮助新人在公众视野里迅速建立熟悉感,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给新人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模板”。
区别在于,长剧市场往往还会给演员足够的篇幅去证明自己,从“小谁谁”逐渐脱胎换骨;而短剧因为节奏太快,更容易把这种“像”固化为一种对外的标签。
甚至可以说,短剧行业反而在营销端放大了这种撞脸效应。有些剧集宣传片里,直接把“××翻版”当噱头,用明星脸当关键词买热搜;CP剪辑、二创短视频里,直接对标长剧流量担当,吸引粉丝围观;有的短剧在选角完成后,直接把演员妆造往“本尊”那边靠,灯光、滤镜、海报修图全按明星脸模版来调整。
短剧选角导演的工作,也因此变得像是在玩娱乐圈连连看。他们的KPI不是发掘独一无二的璞玉,而是精准匹配当下最流行的顶流脸。这种选角思路,实则效率高到可怕。当长剧市场还在为新人打磨人设、测试水花时,短剧已经用“小顶流”完成了试水、变现、再投放的闭环。
这套成熟的流量运作流程,几乎没有试错成本。
但速成班也带来了一个产业悖论。当所有人都在找“小肖战”“小倪妮”,观众长此以往也会逐渐产生“撞脸疲劳”。就像山寨品牌刚出来时还能让人眼前一亮,久了就变成廉价替代品。短剧行业此刻正处在这种流量套利的窗口期,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熟悉感之外制造独特性。
短期来看,“撞脸”无疑是张快速打开下沉市场的无敌好牌;但从长期看,却可能透支演员的艺术生命。这条捷径走着走着,势必通向“颜值贷”的陷阱。
就像方便面,吃一碗能快速果腹,却始终无法提供真正的营养。“像”这个标签,既是登台的门票,也是难以撕下的“紧箍咒”。你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你“像谁”;但你要想留下来,就必须证明你“不是谁”。
回顾长剧市场,有人成功突围,有人困于标签。朱一龙早已摆脱“小梁朝伟”的称呼,用《人生大事》《河边的错误》《负负得正》等作品建立了自己的作品信誉度。童瑶也从“章子怡翻版”走到《三十而已》里的顾佳,完成了质的跃迁。这才是所有“撞脸”演员的终极课题——用作品和演技,完成从“影子”到“光源”的进化。
短剧演员的困境则在于,平台给不了他们那么长的铺垫期,也缺乏长剧那种厚实的剧本和角色厚度,留给他们“破脸”的空间非常有限。很多短剧演员一年拍二三十部作品,却全是同一种类型的剧本,不是总裁×秘书、虐恋×重生,就是甜宠×逆袭。角色高度同质化,也进一步固化了“像谁”的外观标签。
更现实的是,短剧行业目前的产业链也没有给演员提供长线发展的通道。演员大多以“项目工人”的身份存在,今天拍的是“小肖战”版霸总,明天拍的是“小任嘉伦”版神医,后天又成了“小倪妮”版女神。快速更替的工作节奏,让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深耕角色,也没有机会在观众心中留下属于自己的“代表作”。
于是,观众的记忆停留在“像谁”,而不是“他是谁”。这种情况一旦固化,就会让演员彻底陷入替代品的循环。
还有一个更微妙的隐忧。当观众长期习惯了“撞脸消费”,对演员本身的要求也会逐渐降低。很多人刷短剧并不是为了看角色成长,而是为了满足“看明星脸谈恋爱”的快感。这种审美上的偷懒,会反过来降低行业对演员的整体要求。
短剧演员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快节奏的拍摄环境里为自己积累这种作品厚度。现阶段,可能最现实的路径是“借梯子爬墙”。先靠“明星脸”获得短剧圈的流量红利,再用这份热度叩开精品剧集的大门,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代表作。这种路径艰难,却是唯一能把“替代品”变成“独立品牌”的办法。
而对于行业来说,如果长久沉迷于撞脸的造星逻辑,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制造出一波又一波的流量高峰,但这份繁荣的基础并不稳固。更何况,长剧市场依旧在培养新的独立面孔,一旦有新人凭借实力突围,短剧里那些“小谁谁”们将更加显得廉价。
娱乐圈最不缺的是好看的脸,最珍贵的,永远是那张无法被复制的、名为“自我”的名片。未来的短剧市场,真正能留下来的演员,必定是那些在“撞脸”之外还能提供“惊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