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衣食住行

长剧“变短”短剧“变长”,剧集市场开启“中剧”新赛道

2025-10-15 10:58

2025年,剧集市场一个明显变化是长剧在“变短”,短剧在“变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近公布的全国电视剧备案公示名单中,两部作品引发行业关注——《朱雀堂2》与《爱上这条街》以全新分类“中剧”正式立项,标志着我国剧集形态在政策层面迎来一次细分。这也是国内首次有剧集明确以“中剧”身份通过备案,被业界视为横屏短剧向规范化、精品化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IMG_256

定义剧集市场新形态

在2025年8月的备案公示中,广电总局首次单列“中剧”类别。《爱上这条街》作为现实题材首部备案作品,标志着这一剧集形态正式纳入监管与产业体系。业内普遍认为,中剧具有明确的形式特征:单集时长15至30分钟,在传统电视剧与微短剧之间开辟出以“中度体量”为特征的全新赛道。

公开信息显示,此次备案的《爱上这条街》总集数为16集,同期备案的另一部中剧《朱雀堂2》为30集。

IMG_257

值得注意的是,《朱雀堂》系列此前曾被归类为微短剧管理,其第一季凭借精良制作与扎实叙事,以超过3亿的有效播放,位居2025年度猫眼平台短剧热度榜第一。因此,复盘《朱雀堂》的成功之处,或许可以对精品中剧的定义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朱雀堂》以4K超高清镜头、1∶1的置景复刻了年代场景;15分钟一集,在短剧脉搏里埋长剧暗流,让爽点与思辨同频;不丢娱乐,也不丢良心——在好看之外,对动荡年代、复杂社会下的人性保持追问。随着《朱雀堂2》“中剧”身份的官方确立,以往的横屏短剧概念获得更准确的归位——从“短”到“中”,不仅是分类调整,也是对其内容品质与创作野心的重新认定。

相比传统电视剧,中剧既保留了长剧制作水准与人物塑造空间,又融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短剧的紧凑节奏,适配移动端碎片化观看习惯。《爱上这条街》围绕七个单元故事,分别触及“长辈催婚”“子女教育”“人工智能”“相互理解”等社会热点议题。该剧和《朱雀堂》系列不约而同选择20分钟的单集时长,正是希望在叙事深度与观看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成为中剧“凝练而不失深度”的典型实践。

多重因素催生新品类

中剧的诞生源于市场需求与政策引导的双重驱动。近年来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然而观众审美需求已从单纯追求强刺激转向注重叙事完整与人物塑造。

中剧的出现以适中的时长与完整的故事线,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剧集“注水”叙事拖沓问题,又克服了部分短剧节奏过快、叙事逻辑粗糙、人物刻画单薄的局限,精准呼应当下观众对精品化、中度体量内容的需求。

政策层面,2024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相继推出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机制和“微短剧+”行动计划,鼓励剧集形态创新与内容升级。日前印发实施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被业内称为“广电21条”)也表明官方支持多样化内容创作。《爱上这条街》作为首部备案的现实题材中剧,正是政策鼓励与市场升级结合的产物。

或重构剧集产业格局

可以预见的是,中剧的出现将从多个层面影响剧集产业的发展。在制作层面,中剧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新载体,也将推动制作模式创新。20分钟的时长要求剧本创作必须精炼,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要经得起推敲。

商业模式上,中剧更适合分账模式与IP孵化。中等体量使得中剧的投资风险相对可控,同时也为后续IP开发预留空间。对于传统影视公司而言,通过中剧切入创新赛道代表着转型的新机遇。

随着《爱上这条街》等作品陆续面世,2026年或将成为“中剧元年”。在政策、市场与创作力的三重推动下,这一新形态有望为行业开辟更具弹性的发展路径,剧集市场将迎来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的新发展阶段。但无论形态如何创新,内容品质始终是根本,这也将决定中剧这一新赛道的发展前景。

(综合文汇报、北京日报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