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攻坚 绿色引擎赋能】蓝甲锁黄龙 绿意满沙洲——甘肃电投九墩滩光伏电站书写治沙发电双答卷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郭林玉
10月13日,“国企改革攻坚 绿色引擎赋能——主流媒体赴甘肃电投专题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河西走廊东段的甘肃电投九墩滩光伏电站。目之所及,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整齐排列,如同为戈壁披上了一层“蓝色铠甲”,板下草方格中固沙植物长势良好,一幅“上可发电、下可治理荒漠化”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片占地1291亩的“蓝色海洋”——凉州九墩滩50兆瓦光伏电站隶属于甘肃电投酒泉汇能风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酒汇公司”),是甘肃电投集团首个光伏治沙标杆项目,也是武威市“十四五”第一批竞配治沙项目。自2023年7月全容量并网发电以来,酒汇公司通过“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创新模式,不仅为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在荒芜沙海中筑起了一道生态经济双屏障。
回溯往昔,九墩滩区域曾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据酒汇公司技术检修二部副主任马继坤介绍,面对恶劣环境,公司创新采用“光伏矩阵+双眉式沙障”的立体治沙体系:深蓝色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形成的“蓝色铠甲”使板下区域风速降低30%-50%,地表水蒸发量减少20%-30%,有效改善了植物的生存环境;光伏板形成的集雨面,还能使雨水聚集落到地面,提高光伏板下土壤含水率。截至2025年5月,项目已累计完成1200亩沙丘平整与草方格压沙工程,昔日流动的沙丘被牢牢锁住。
在稳固的沙障基底上,生态修复正加速推进。电站精选柠条、花棒、梭梭草等耐旱沙生植物,在光伏板下构建多层次植被系统。得益于光伏板的遮荫保墒效应,这些乡土植物成活率超85%,板下植被覆盖率已从最初的不足5%提升至35%以上。这种“发电+治沙”的协同效应,使九墩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绿进”的生态逆袭。
生态效益之外,电站的“绿电”产能同样亮眼。项目采用高效发电系统,组件安装容量达60.65MWp,容配比优化至1.21:1,16个光伏单元以箱变为核心精密布局,每26块组件串联成“光伏锁链”实现高效光能转化。更值得关注的是,配套建设的4座2.5MW/5MWh储能子站如同4座“电力粮仓”,通过精密BMS系统调控1.9万颗电芯,为电网稳定注入柔性调节力。截至目前,电站已累计输送绿电超2.17亿千瓦时,为我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坚实支撑。
面对河西走廊复杂的风沙环境,电站在设备防护与智能运维上持续创新。逆变器柜体采用IP65密封设计,箱变加装沙尘过滤装置,确保设备在年均2909小时日照与沙暴频发的双重考验下可利用率达100%。2025年起实施的“少人值守+智能巡检”模式,通过红外热像仪扫描与远程监控系统,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作为甘肃省“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发展重点项目之一,酒汇公司九墩滩光伏电站的成功实践为西部荒漠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电投方案”。甘肃电投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梁钢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在总结九墩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建设武威望舒100MW光伏发电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为31903.91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EPC总承包、监理等招标工作,计划2025年10月下旬入场开展施工。
届时,望舒项目的治沙实践将与九墩滩已建成光伏治沙项目形成连片效应,进一步完善“发电-固沙-生态”的循环体系,为河西走廊沙化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提供示范样本,在茫茫沙海间书写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