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短剧出海,这些文化“雷区”千万别踩
最近几年,国产短剧开始大规模出海,走向印尼、越南、印度等市场。但很多团队发现,语言通顺只是第一步,真正决定观众买不买账的,是文化适配。
其实本人最早接触出海的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字幕和配音,以为把这些做好,就基本上能有一部起码能看的剧,但是经验告诉我,天真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真的很不一样,一些国产短剧的梗、笑点、泪点,换在其他地区有可能完全没有效果,甚至起到作品下架的风险。
本人一个同行朋友,他们团队的一部校园爱情短剧在印尼上线前,就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原剧情里学生穿着泳衣去游泳,当地审查机构认为不合适。如果照搬,很可能被下架。团队立即将泳衣换成运动服,这个小调整,避免了上线风险,也保住了播放量。
再说剧情和角色的本地化。原本在越南市场上线的一部校园搞笑短剧,用的是中文方言笑话,观众完全听不懂。团队将笑点改成生活幽默,同时把角色的兴趣爱好做了本地化调整,播放量和互动率迅速提升。
视觉符号同样不能忽视。都市恋爱短剧在印度上线时,男女主角的一些亲密动作在当地不自然,甚至可能引起误解。团队将握手、肩搭手改成点头、挥手,观众觉得更自然,也更容易产生亲近感。
字幕翻译也需要“贴地气”。一部中国职场短剧里有一句台词“加班到天亮”,直译成英文显得生硬,观众不容易共鸣。团队改成“working late into the night”,就自然多了。AI可以生成初稿,但最终还是需要人工复核,确保符合当地文化习惯。
最后,小范围测试必不可少。印尼泳衣案例就是先在1000名本地观众中试播,发现问题后及时修改,再大规模上线,播放量翻了一倍。
短剧出海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文化匹配工程。AI可以在字幕、语音和翻译上降低成本,但规避文化冲突仍需人工审查和本地观众测试相结合。理解并尊重目标市场的文化习惯,国产短剧才能真正走向海外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