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艺界

“精神快消品”短剧的巨大商机

2025-10-15 13:12 来源: 财新网 作者: 作者:张丹丹

对于既没钱去健身房、也抽不出时间走进影院,每日工作12至14小时的“牛马”来说,被切碎的时间片段如何利用?疲惫的精神又该如何被宽慰?

时间预算有限、注意力被手机切分的现实夹缝中生长出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阳春白雪固然重要,下里巴人亦不可或缺,一种“自下而上”娱乐方式——短剧,正沿着草根们的真实欲望悄然生长。

曾经二人转、评书、相声等民间艺术满足了平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如今在竖屏与平台算法的加持下,这种从民间生发出来的文化娱乐方式寻找到了新的定位,化身为“短剧”。短剧,以手机为载体,采用“竖屏”播放模式,剧集1-2分钟完成一集,60集的短剧全部看完1-2小时。相比传统的长剧集电视剧和网络大电影,它以低观赏门槛、强剧情刺激、快更新节奏,契合了碎片时间的文化娱乐需求,精准捕捉了一个长期被忽视却具有庞大增量的市场:为那些缺席影院、无力追长剧的人群,提供了负担得起、随手可得、情绪回报强烈的精神补给,成为人们碎片化时间里的一个精神栖息地。

短剧,这个“精神快消品”,背后有一套高效运转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手机是身体的延伸,竖屏重塑了镜头语言;平台的投流与推荐机制,将“谁会看什么”的匹配成本降至最低;而不同平台间不同的激励方式,将观众的“期待感”标注化、参数化,沉淀为可度量、可复用的生产要素。

可以说,短剧如同餐饮业中的“麦当劳”:淡化了剧情推进的过程,服务于人们的“期待感”,再以极高的周转率服务于大众的日常口味。重点在于,正如好的“快餐”并非偷工减料,短剧是将效率与稳定转化为普惠的文化供给——让被切碎的时间,也能被妥帖地安放。

以抖音集团为例,其搭建的“番茄小说”与“红果短剧”的上下游双台模式,成为短剧行业密不可分的部分。上游,番茄小说通过“免费阅读+广告”机制,迭代出高转化的母题与桥段资产;下游,红果短剧以“免费看+分账”模式快速放量,将分钟级叙事标准化,并以有效时长、完播率、复播率等指标激励创作、引导短剧精品化市场。短剧最初就是以网文贴片广告的形式出现的,用视频吸引潜在读者点击跳转,随后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视听产品。

最早期的短剧将网文切割为“桥段”:反转、打脸、信息差、身份解密、系统设定(如重生、时间回拨)等,这些“桥段”被直接转译为分钟级的镜头语言。读者反馈被结构化为数据,确保选题与剧作少走弯路。“写给谁看、哪一分半抛点、哪句台词转发率高”——所有剧情设定皆源自经验法则与数据洞察,我们的“关注点”,因此被更准确地理解与回应。

渠道分发则依靠站内推荐叠加站外投流,完成冷启动后按人群定向扩量。其商业模式以“免费看+广告”为主,分账指标强调有效播放时长、完播率、复播率与互动率,将创作者与平台的利益绑定于“耐看度”,而非“点击即走”。

短剧的内容与人群定位高度匹配:早期受众以外卖员、快递员为主,他们在零碎时间里寻求片刻的“松弛感”。目前逐渐形成成熟的内容定位:“男频”主打小人物逆袭、系统流、复仇流;“女频”偏爱霸总、甜宠、带娃重追与“离婚后后悔”;老年群体对应“年代下乡插队”,学生群体则青睐“学渣逆袭”。 目前短剧已精准覆盖外卖员、快递员、流水线工人、学生、宝妈、银发族等多元人群的“碎片情绪”。每分钟的节奏设计,通过信息差与反转持续刺激多巴胺,增强其观看粘性。

得益于网文平台提供的大体量内容滋养,红果短剧的制作和传播优势,该产业链快速发展。截至目前,红果短剧在架短剧累计近1.5万部,头部内容占比超20%,月新增供给稳定在千部以上,成为最早形成规模化优势的短剧平台。

此外,红果通过“免费短剧”的新型传播方式,改变了短剧行业的制作生态。2019年短剧发展之初,该行业采用小程序投放,按“卡点”付费解锁的方式,形成了短剧三个卡点的付费模式。2023年4月红果免费短剧入局,一年内改变了短剧的“卡点”设置,剧情设计逐渐摆脱收费解锁点的设定,也推动了短剧的精品化发展。

全国范围内,短剧行业月度产量稳定在3000部左右。生产基地集中在郑州、西安、横店、成都等地,并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场景库、剧本库、固定班底与投流中台固化为标准工序,其拍摄成本较一线城市显著降低,回本周期缩短。产业链从编剧、演员、摄影、美术延伸至投流与数据岗位,带动就业并与区域文旅形成联动。

从市场规模看,短剧增长极为迅猛:2021年至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从3.68亿元跃升至373.9亿元;至2024年,已突破500亿元。据DataEye研究院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680亿元,2027年有望突破千亿。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大量资本涌入,推动市场持续攀升。近期,百度也整合旗下短剧资源,进一步深耕这一赛道。

短剧的蓬勃发展揭示出若干有趣现象:一方面,在大平台与手机主导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已发生本质改变,碎片化的生活、工作方式使得“轻体量”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核心需求;另一方面,播放数据的直观反馈,帮助制作方更精准地理解人性的情感节奏,制造吸引点、构建“期待感”,带来短暂却真切的情绪补给,并催生出巨大的商业空间。

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套路化的循环中提升内容品味,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2023年监管部门介入规范行业,低质内容被迫下架,今年,行业逐渐从“拼数量”转向“质量与类型多元”的竞争。此外,这一新兴行业带来的就业拉动与社会福利效应,仍值得深入探究,为相关监管政策的力度提供现实依据。

展望未来,短剧若要持续成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必须跳脱单一题材“同质化”选题的舒适区,拓展更丰富的叙事与价值观表达。希望它不仅可以抚慰情绪,也能承载理念、传递知识,成为连接大众情感与公共认知的桥梁。希望更多类型的创作者可以融入其中,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情感共鸣点,或许这正是短剧行业“持续研发”的方向——从满足欲望,到启发心智;从个性化推荐,到精神共创。

作者张丹丹为北大国发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李嘉为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光前经济学讲席教授。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